当前位置:凯歌秘书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心组讲话心得四篇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心组讲话心得四篇

时间:2024-01-05 14:12:04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心组讲话心得四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心组讲话心得四篇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心组讲话心得4篇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心组讲话心得篇1

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

今天,在新前程学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公益讲座——

《孝道与幸福人生》专题”报告会。大会邀请到了徐建国先生,在 3 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徐老师按照“孝道与幸福”的主题, 对传统文化、孝道、感恩、大爱进行了逐一诠释。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对孝道的理解。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孝道”一直被历朝历代深深重视, 甚至被奉为“国之根本”。孝,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规范着世世代代,贯彻于万户千家。其内涵就是善事父母、 尊敬父母。应该说,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孝”是完全可以同社会道德融合的,值得广泛倡导,大力弘扬。我觉得,如果把“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口和着力点, 把中华民族“崇孝”的传统美德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 融于学校的德育体系中,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试想,当父母在家里感受到子女的孝敬时,他们又怎能不去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此这般,间接提高了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必将推动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吕明晰导演说,孝道是家庭和睦的基础、人类幸福的源泉、国家长治久安的和谐助力;
恭敬是一种心态、一种生活方式;
善良是人类共同的美德,与人为善可以得道多助;
大爱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幸福的重要来源。他说,对父母的孝应当有三个层次,不仅要孝养其身,确保老人的吃穿住行,还要孝养其心,满足老人精神上的需要,使之心


里快乐起来,更要孝养其志,顺着老人的爱好和愿望来,让他们觉得活着有所作为。

徐建国老师他认为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自身道德做起, 而孝道作为道德的根本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他认为“孝”是人格完整的基础, 有“孝”的人也有责任心,有担当,知恩图报。“孝”是成功的保证,有“孝”的人讲义气、有爱心,会得到大家的合力相助,能够成就大的事业。“孝”同时也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源泉。

历史相隔久远 , 时代已然变迁 , 如何把中华民族的美德基因 , 流畅而不生涩地浇铸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人的一生中, 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 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
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

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

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

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
读书升学费花去父母多少心血;

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 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是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行孝是天下所有做子女的应该做的, 行孝不需要豪言壮语, 需要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如

果有时间,应该多陪陪父母,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的确,我们

对父母的孝不用轰轰烈烈, 我们也许只要多陪陪他们, 做一些看似微


不足道的小事,父母就会十分幸福。正如吕导演所说:“对母亲的爱细化了之后更亲切”。作为儿女,我们一定要抓紧!趁我们父母健在的光阴好好孝敬父母, 别等父母走了, 才留下的是永久长远的懊悔和难以了结的孝愿。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

无法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 “孝”是岁月间隙的承接, “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追悔, “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

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演讲结束时,吕明晰总结说:一个不懂孝道的人,

是不完整的人;
一个不讲孝道的民族,是一个道德残缺的民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打开孝与爱的闸门, 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就会水到渠成。

通过这次报告, 让我再一次受到关于“孝道”的心灵洗礼,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主动弘扬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 更要时时刻刻重视对学生们“孝道”的培养, 让“百善孝为先”的理念不断地传播下去,共同建造和谐、健康的社会。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心组讲话心得篇2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
《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
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
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心组讲话心得篇3

学习习总书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座谈会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长江经济带是典型的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人口和GDP分别占到全国的40%,横跨11个省份,是中国承上启下、承东启西的核心经济带。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对于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作用。

  

一、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撑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作为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贯穿三峡,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汇入东海,形成山—河—湖—海流域综合体,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生态各具特色,资源禀赋各异,从而保证了各区域发展的多样性,使得长江流域成为我国的文明中心和经济中心。同时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又极为脆弱,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石漠化、水土流失、河湖湿地退化、污染等生态问题。2018年4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湖北省宜昌市和荆州市、湖南省岳阳市以及三峡坝区等地,实地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情况。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务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从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战略高度,落实措施,扎实推进,进一步凸显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势、补齐长江经济带产业短板、解决长江经济带民生难点。

  

二、从资源禀赋出发,巩固推进成效,凸显生态优势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几年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要巩固来之不易的成绩,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凸显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势。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占全国的21%,地理位置居中独厚、气候条件兼具南北西东。长江作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江(河),流经山地、高原、盆地(支流)、丘陵和平原,地形地貌多级分布,水利、生物、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多样,这些优势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财富。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高度的生态自觉。着眼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深刻理解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守护一江清水,形成长江流域山清水秀、鸟翔鱼跃、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三、从经济发展出发,正视差距不足,补齐产业短板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长江经济带集聚的人口和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的40%以上,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的40%,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必要的产业支撑。当前,长江经济带传统重化工产业、传统种植养殖业及初级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仍占较大比重,各地各区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的成效还不平衡,污染排放等事件时有发生,离发展绿色、生态、环保产业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要坚持问题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要严格区域产业负面清单。做到长江干支流1公里内不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合规园区外不新建扩建钢铁、石化、建材等项目。推进小化工企业出清行动,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化工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搬。要建设高端产业集群。瞄准产业中高端和中高端产业,把新增长点更多地落实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落实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上、落实到新经济新动能快速发展上。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特别重视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同时,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域旅游、航运物流,着力构建绿色发展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研发设计、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电子商务、融资租赁、服务外包等服务业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现代传媒、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现代文化产业,实施“互联网+”行动,促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水、路、港、岸、产、城等多个方面,与实施乡村振兴以及推进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有机结合,既充分利用沿江丰富生态资源,又保护独特自然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格局,推动长江经济带永续发展。

  

四、从群众需求出发,强化整改整治,解决民生难点

过去一些地方一度过分注重开发而忽视保护,甚至搞破坏性开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认为可以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这种陈旧观念实质上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没有从思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不仅仅是某一家企业违规排污的问题、不仅仅是上游破坏生态环境下游老百姓深受其害的问题,而是关系整个长江流域发展、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从解决民生痛点入手,让江水长流,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让美丽长江润泽百姓。要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碳排放补偿机制,建立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反哺中上游欠发达地区机制,加大退耕还林补偿力度。要保护好水源地,进一步提高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水平,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严格执行污染物处置标准,开展环境绩效评价。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加强无害化处理污染物,抓好美丽村庄建设。要切实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推进长江岸线生态复绿。要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强化企业责任,激励和倒逼企业自发推动转型升级。要强化执法督察,坚决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加大对生态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国家公园等重要地区环境破坏问题的查处力度,坚决整治长江流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非法排污。拆除湖泊围网养殖,实施退田还湖、退垸还湖、退渔还湖。对不履行职责导致重大失误、造成严重损失、产生恶劣影响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责。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综上,绿色是长江流域的底色,生态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保障。因此,协调性均衡发展与绿色发展贯穿于长江经济带建设全过程,应创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体制、突破体制障碍梗阻,让长江经济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早日实现“绿色长江梦”。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心组讲话心得篇4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的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欢送大家分享。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
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据悉,为大讲坛效劳的十几个义工都是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气氛中。授课中老师生动幽默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珍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开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那么,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开展。

推荐访问:座谈会 传承 中心组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心组讲话心得四篇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心组讲话心得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心组讲话心得体会

版权所有:凯歌秘书网 201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凯歌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凯歌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渝ICP备1901710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