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凯歌秘书网>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四川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本(合集)

四川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本(合集)

时间:2023-12-30 13:24:03 振兴乡镇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川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本(合集),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四川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本(合集)

四川乡村振兴调研报告5篇

【篇1】四川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

  《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 xx街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振兴的总体思路是:实施“股改+拆违+引进新业态”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强村更强,经济薄弱村彻底转变。结合城南新城开发建设,统筹谋划各村(居)集体经济发展,同时带动村(居)民致富。一、村居集体经济的基本情况街道共有25个村(居)、3个纯城市社区,另外有齐鲁石化2个社区在辖区范围内。25个村居中,有3个村居(西夏、车站、山王)集体收入比较好,年均收入在100万以上。收入来源,西夏主要是齐鲁石化、华能电厂等大企业占地,从用电用水等给予部分政策支持,和租占地费用;
车站、山王是两个城中村,主要靠房屋租赁费用。有19个村居集体收入在10万至100万之间,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村居周边工业企业租地费。有1个村居(安乐店)集体收入在10万以下,3万以上,仅为万元,主要来源为承包地租金。另外,有2个村居(陈家、矮槐)在3万以下,收入来源全部是上级补助资金,为经济薄弱村,经济薄弱的主要原因是集体合同不规范(期限长、没经民主议事程序)个别人长期占用集体资产等问题、租赁承包费用低等原因,集体资产价值流失比较严重,热门思想汇报集体收入不高甚至没有收入。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一)产权制度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发展。xx街道自20XX年开始,以安里村为试点探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在25个村居全面铺开,截至目前,除车站社区以外,其余24个村居已完成改革工作。共核实村居集体总资产约亿元、集体土地约2471万平方米(折亩数约37065亩),经过身份认定,共确定享受集体经济股份的村居民24141名,经过股权量化,共有约亿元的集体经营性净资产(能够用于经营产生经济收益)被以股份的形式确权到人。已有安里、渠村、杨家、仉行、窝托5个村居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其余村居正在积极办理中。经过清产核资,摸清了家底,解决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的问题,村(居)民对集体资产有多少、分别是什么非常清楚,堵住了被侵占、被挪用、流失的漏洞。最主要的一点,提高了集体资产的预期收益。(二)拆违促进集体经济发展。xx年,我们通过拆违,拆除了75万平,为各村居拆除腾空大量可用建设土地。同时在拆违过程中,一并进行了经济承包合同的理顺,对那些明显不合理,远低于市场价格的土地和院落收归村集体或重新发包。范文内容地图比如杨家社区,分别对拆违拆出的3个地块规划了农贸市场、邻里中心、沿街商铺等项目,进行对外租赁经营,预计大幅提升集体收入500~600万元。(三)积极策划新业态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今年以来,xx街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成立重点项目办公室,组建村居集体资产运营中心,加强村居集体资产管理,不断协助村居股份合作社规划产业,统筹规划养老产业、现代农业、娱乐中心等建设,发展壮大村居集体经济,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重点推进的村集体项目主要有6个,具体情况如下:一是在渠村违建腾空区,结合生态防护林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城南市民休闲中心,集室内休闲、体育运动等于一身,村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40万元左右。二是在矮槐村,利用交通优势,规划建设智慧仓储项目,利用拆违治乱腾空的土地约130亩,初步规划建设仓储面积约40000平米,分两期建设,预计投资6000万元,引进社会资本,建成后可疏导齐园农贸市场的副食产品等物资的储存,为齐园农贸市场重点项目建设做好配套。同时,矮槐村借助乌河整治的机会,发挥乌河生态资源的优势,远期规划乡村旅游景点。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90万元。三是对华能xx电厂西侧窝托社区的山体进行复垦利用,与企业开展合作开发利用,规划建设标准化停车场。四是以安里村生态园为辐射点,北至南外环、东至淄江路、南至安里生态园南路、西至辛朱路,包括安里、王朱、仉行等村,涵盖森林公园、特色农业、心得体会文体特色产业以及蚯蚓养殖等,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服务、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循环田园综合体。综合体内建设联动棚,将安里村各户初具规模的葡萄种植引入综合体内,实现村民致富、品种优化、统一管理,绿色生态。待综合体发展成熟后,将范围扩大至王朱村,同时引入渠村煎饼等食品加工业。带动城南村居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五是在山王社区违建腾空区,规划建设智能立体停车场项目,预计建设260个车位的智能立体停车场,预计投资900万元。服务周边餐饮、小区居民停车,极大缓解牛山路及周边小区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投入使用后山王集体收入年增收5万元,20年后固定资产全部移交山王社区。规划建设城市休闲娱乐综合体项目,位于牛山路与山王路交叉口,预计投资2000万元,由股东和集体集资,规划建设特色餐饮、酒吧等休闲娱乐项目。投入使用后,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300万元。六是在杨家社区拆违腾空区,加快推进农贸市场、邻里中心建设,其中杨家农贸市场项目位于一诺路以西、牛山路以南,占地面积约20亩。通过股东集资万元人,共集资1000万元进行开发。现已开工建设,预计7月份交付使用。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200万元。杨家社区邻里中心项目位于牛山路以北,占地面积约12亩,预计投资1300万元,由集体和股东集资建设,范文写作现已开始施工,预计年底交付使用。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300万元。两个项目,集资分红回报率保守估计不低于15%,平均每位股民增收1万元。三、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一是村居可用土地资源较少。土地是实现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大多数村居可用建设土地资源并不丰富。二是在建项目的手续问题。由于xx街道整个辖区位于大武地下水富集区上,必须在保护好水源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方能开展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立项问题较难解决。三是发展思路不明。部分村居受困各类因素影响,发展思路不明确,没有好的发展项目。四是政策扶持方面。一方面,上级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流动性资金,靠自身建设集体项目难度较大,需上级出台资金方面的扶持。另一方面,土地资源利用存在政策障碍。对于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出让给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用于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目前土地利用方面缺乏政策依据和支撑。四、关于加快农村产业振兴的几点建议一是在完善组织功能方面。应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好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功能作用,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资产的有效管理运营。在经营模式创新上,借鉴江浙一带“股改+小微产业园”模式等成型经验,利用好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般、TOP100范文排行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与承包大户、技术能人、企业等联合与合作,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二是工商注册登记方面。一方面,工商注册程序繁琐,目前,经济股份合作社仍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注册登记,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工商注册登记后税费负担过重。登记注册后,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面临税费的问题。合作社办理工商登记后共需缴纳房产税、租赁营业税、土地使用税、红利税等十余项税费,xx街道目前集体资产亿元,如果没有优惠政策支持,将面临缴纳超过1个亿的税费。另外,村居委会还负担着社区治安、卫生、教育等公共职能,其运转经费仍由合作社列支,应当制定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对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中用于村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设的部分,实行税前列支。三是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方面。构建统一性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集体资产资源的发包、出租和集体资产变卖处置、集体工程项目购建等,提供正规的公共交易平台。四是政策扶持层面。一方面,加大上级资金扶持力度,对于利用村居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的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对于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出让给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需加快解决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政策瓶颈问题。

20XX—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1、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1)备课关。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2)上课关。

  (3)作业关。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4)考试关。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5)质量关。

  3、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

  1加强教研组建设。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特别要把起始年级新教材的教研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

  2、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由备课组长牵头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定时间定内容,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教研组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在实效上下工夫,要认真落实好组内的公开课教学。

  4、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青年教师不少于40节,兴“听课,评课”之风,大力提倡组内,校内听随堂课。

  5、进一步制作、完善教研组主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校内公开课活动计划表

  日期周次星期节次开课人员拟开课内容

  10月127四2王志忠生物圈

  10月137五4赵夕珍动物的行为

  12月114五4赵夕珍生态系统的调节

  12月2818四4朱光祥动物的生殖

  镇江新区大港中学生物教研组

  xx-9

  20XX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

  20XX年秋季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化学生物教研组的工作计划

  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年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20X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中学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X—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组将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实施和推进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加强课程改革,紧紧地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支持和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研质量,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教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我校争创“三星”级高中而发挥我组的力量。

  二.主要工作及活动:

  1.加强理论学习,推进新课程改革。

  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及课标解度,积极实践高中英语牛津教材,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学习、熟悉新教材的体系和特点,探索新教材的教学模式,组织好新教材的研究课活动,为全组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2.加强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化落实教学常规和“礼嘉中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做好集体备课和二备以及反思工作。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好上课、课后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的研究,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3.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科研研究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教师有效开展本组的和全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研究、有活动、有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向报刊杂志和年会投稿。

  制订好本组本学期的校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计划,并组织好听课、评课等工作。

  三.具体安排:

  二月份: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课题组工作计划和本学期公开课名单。

  三月份:1、组织理论学习。

  2、高一英语教学研讨活动。

  3、组织好高三第一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四月份:1、组织好高三英语口语测试。

  2、高三英语复习研讨会。

  五月份:1、组织好高三第二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2、协助开展好我校的区级公开课。

  六月份:1、组织好高考的复习迎考工作。

  2、收集课题活动材料。

2019学年春季学期小学语文组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精神,以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研究课堂教学为重点,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本学期教研组重点加强对教师评课的指导,使教师的评课规范化,系统化,定期举行主题教学沙龙和“会诊式行动研究”,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加快我镇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成长速度和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结合区里的活动安排,开展各项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改为中心,组织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让“语文研究小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组织教师开展切实有效的说课沙龙、评课沙龙,提高教师说课能力,和评课能力,能够结合主题教研活动,对典型课例进行互动研讨,开展教例赏析活动。

  4、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每周以段为单位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分析教材,赏析重点课文,进行文本细读,交流教学心得。让备课不再是走场,形式主义,而是真真实实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提高教师的素质服务。

  5、根据上学期制定的语文常规活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过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6、 加强学习质量调查、检测工作,及时分析,寻找得失,确保完成各项教学指标。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骨干教师示范、把关,当好“领头羊”。

  1、本学期,语文研究小组成员继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教研组将围绕“探索实效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个主题,深入开展精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低段(1-2年级)则继续进行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的探讨。分层、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更成熟、有效,切实提高我校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

  2、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二)年轻教师取经、学习,争取出成绩。

  1、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成新教师迅速成长,1—5年教龄新教师每一学期上1堂模仿课和一堂校内研讨课。上模仿课的内容可以通过观看名师的关盘、视频或者教学实录等途径,根据个人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局部模仿,从而使新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

2019年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高二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锻炼和发展,为高三年级的文科历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高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打下良好基础。

  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加强调考生对文科各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为解决问题而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转变教学观念,紧跟高考形势的发展,研究考试的变化,力争使高二的教学向高三教学的要求靠拢。

  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完成高二阶段的单科复习工作。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要到位,适当兼顾史地政三个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

  二、教学依据和教材使用

  全班共4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25人。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一般,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少部分学生由于反映要慢一些,学习方法死板,没有人进行辅导,加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掌握学习的内容。能跟上课的学生,课上活泼,发言积极,上课专心听讲,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比较积极主动,课后也很自觉,当然与家长的监督分不开。部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强,不管遇到什么题,只要读了两次,就能找到方法,有的方法还相当的简捷。有的学生只能接受老师教给的方法,稍有一点变动的问题就处理不了。个别学生是老师怎么教也不会。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教学内容:(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
(3)量的计量;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6)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
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
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3)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 “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2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a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b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c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a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b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c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a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b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c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a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b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c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a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b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4)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
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剑”、“平山初级长拳”的开发与教学;
做好“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课题的开题准备。做为“青春期健康教育进入校园”课题组的成员,协助课题组进行研究,开展活动。

  (2)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重点放在“剑”、“初级长拳”、“花样篮球”三个项目上,有所侧重。

  (3)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

  (4)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及校际组成员,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做好兼职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
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
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是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高二下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关于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20XX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高二下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20XX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2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72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1课时)

  1、混合运算2课时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8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8课时)

  1、十进制计数法2课时

  2、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3、减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4、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4课时

  5、除法的意义4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三、量的计量(6课时)

  1、常用的计量单位2课时

  2、名数的改写4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2课时

  2、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3课时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4课时

  4、小数和复名数3课时

  5、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3课时)

  小管家1课时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0课时)

  1、角的度量1课时

  2、垂直和平行2课时

  3、三角形2课时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课时

【篇2】四川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融合促发展 实现新跨越

—经信局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县委农村工作领导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的重要讲话精神,经信局遵照县委、县政府的相关安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立足县情农情,坚持长短结合、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深入系统研究我县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发挥助推作用,经信局配合发改局、县农委分别就拓展农村就业渠道、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对我县部分农村及域内企业进行调研,现报告如下:

1、拓展农民就业渠道方面: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区的经济结构、企业规模、农民就业状况进行调查了解,本着通过转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培育大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产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宗旨,提出如下建议:

1、压缩劳动力的供给,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性措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实际上就是种植业劳动力向林业、牧业、的转移。就我县实际情况而论,农业内部就业天地也较为广阔。发展林业、畜牧业等目前待开发的农业资源前景可观。

2、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劳动力内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就是从农业生产领域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向工商业等非农业产业转移。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从目前我国农村资源状况和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看,乡镇民营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所在。

2、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加快推进我县城乡统筹发展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我局通过对部分农村调查了解,结合大同市的政策模式和经验,对比分析我县实际,就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工作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民营企业作为全面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型民企投资农村(如制定对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民企实行免税10年的税收减免政策),充分调动民企投资农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要充分利用民企的资金,更要注重利用民企现代的管理理念,特别是在污水处理净化、垃圾处理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充分发挥民企的重要作用。支持和引导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排头兵。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好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的通道,保护好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以实现国家引导、企业投资、群众受益的最终目标。

3、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方面:我局通过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特别是科级、金融、流通服务的“三农”情况的实地调研,以及对我县畜产品、黄花、杂粮等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包括品种、科技、装备、“三品一标”、农业品牌等分析,特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核心是要促进农业供给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更好适应资源与环境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在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在产量增加中部分农产品出现暂时性或阶段性过剩,粮食、棉花等库存偏多,但另一方面一些农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大量进口。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着力围绕人的需求发展生产,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夯实农业基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水利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支撑水平。必须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产能,树立大食物理念,科学审视国内农业资源潜力,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优先序,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四、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方面: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现状,特别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终端消费品的研发定制、农产品加工转化、物流销售、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调研,结合我县实际,特做如下调研报告:

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这是提高农业产业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有效举措。近些年,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很快,但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从农业产业体系整体谋划,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利益。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注重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到农业产业中来,借鉴工业等领域的成功范式,加快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经营组织方式变革。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等现代特色产业,拓展农业的内涵、外延和发展领域。

广灵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7年1月19日

【篇3】四川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6篇

【篇一】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进行有机衔接,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一、基本情况

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祥地,是中央统战部、台盟中央、深圳市福田区、重庆市北部新区对口帮扶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是《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贵州的10个贫困县之一,是贵州省13个同步小康发展困难县之一,同时也是贵州取消GDP考核的10个贫困县之一。赫章县总面积3250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456个行政村,总人口82.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87万人,占93.56%。现有扶贫开发重点乡镇8个、贫困村287个、农村贫困人口13.4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92%。

二、20XX年发展目标

20XX 年,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07亿元、8796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2%;
减少贫困人口3.99万人,72个贫困村(居)按省定标准出列,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870人,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11070人,引导11500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完成1860公里农村“组组通”公路、84公里农村公路,危房改造完成4683户,完成行政村公共卫生间和户用厕所改造年度计划;
调减低效传统玉米种植16.7万亩;
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87.5%、91%、90.55%;
每千人床位不低于4张、执业医师数不低于1.25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100%;
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完成46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4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3876元/年以上,儿童之家覆盖50%的村(居);
森林覆盖率达54.84%。

三、调研发现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深入到27个乡镇(街道)75个村(居)进行走访调研,参加县级领导带队集体调研活动8次,发现全县总体贫困程度较深,农业产业结构参差不齐,农村安全饮水严重不足,道路、院坝硬化资金缺口较大,部分村寨基层组织弱化,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在总体贫困程度方面。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0.2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3.37%,高出全省贫困发生率5.62个百分点。目前还有极贫乡镇6个,深度贫困乡镇1个(省级极贫乡镇河镇乡),贫困人口7059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6.87% ,市级极贫乡镇5个(分别为结构乡、安乐溪乡、德卓乡、双坪乡、铁匠乡),贫困人口20866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0.32%,有深度贫困村113个(含已出列的13个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5153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0.15%。总体来看,全县贫富差距较大,贫困程度较深。比如松林坡乡箐营村总人口1483人,其中贫困人口1035人,贫困发生率为69.76%;
水塘堡乡彬木箐村总人口702人,其中贫困人口469人,贫困发生率为66.81%;
铁匠乡处卓村总人口1209人,贫困人口630人,贫困发生率为52.11%。

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如达依乡、罗州镇、雉街乡、威奢乡、妈姑镇、哲庄镇、德卓镇等绝大多数乡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破碎,农业产业供水资源缺乏,难以推广现代高效农业和规模化产业。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和传统农业的影响,扶贫产业链延伸不够,虽然农产品产量较大,但由于农产品加工滞后,大量农产品集中上市,容易造成价格下跌、产品季节性滞销,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在农村安全饮水方面。总体缺口资金较大,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XX年6月,我县将全面解决59.671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全覆盖的目标;
但我县农村水利历史欠账多,发展基础差,缺口资金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缺口资金10亿元,其中,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缺口资金2.25亿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缺口资金7.5亿元,恒大帮扶援建产业供水设施建设项目缺口资金0.25亿元。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全县部分乡镇农村安全饮水还不能完全保障群众对生产生活的需要。如、双河街道大桥村、妈姑镇的马鞍山村、财神镇的营山村和双龙村、雉街乡的雉街村和大凉山村、双坪乡的红卫村、铁匠乡的共同村等,这些村寨若按国家标准实现贫困脱贫退出,还达不到指标要求。

在道路、院坝硬化等方面。由于山高坡陡、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按照“五个不能纳入实施”的原则,受“一组一路”和30户以下自然村寨暂不修建等条件制约,很多乡镇深度贫困村极难达到出列标准。目前需求串户路和院坝硬化最严重的乡镇有:双坪乡需求串户路246户,院坝硬化194户;
可乐乡需求串户路350户,院坝硬化376户;
德卓镇需求串户路268户,院坝硬化179户;
松林坡乡需求串户路284户,院坝硬化205户。按照省决战办“不得对项目、建设规模和融资资金进行随意调整”的要求,原项目延伸或缩短里程未予调整。一是我县尚未覆盖的30户以下边远贫困自然村寨约800公里通组路无资金来源;
二是串户路和院坝硬化缺口资金1.3755亿元,其中串户路硬化2355公里,缺口资金1.1775亿元;
院坝硬化36万平方米。

在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扶贫、结对帮扶等工作领域中,表现为贫困农户劳动致富的意愿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方面,如铁匠乡河山村、妈姑镇平原村等民族聚居村寨,面对帮扶干部定期上门走访、政策宣讲等行为,有不搭理、不配合等行为,有装穷装病,躺坐等吃政策饭的类型。部分“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尝到政策甜头后,行为也越学越精,以装病、装穷的方式主动向镇、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开口索要项目、资金、低保、兜底名额等现象。

四、亮点工作

今年“春风行动”以来,通过实践“五步工作法”,切实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年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聚焦“八要素”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成玉米调减16.69万亩,实现核桃补植补造10万亩,完成中药材种植10万亩、牧草10万亩、蔬菜16.36万亩、经果林12.22万亩,有效突破全县产业结构调整“5个10万亩”工程。

二是全力攻坚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20XX项目共451个800公里,累计完成路基792公里、路面729公里、投资29931万元,形象进度93.5%;
20XX项目共805个1405公里,累计完成路基1327公里、路面840公里、投资39451万元,形象进度70.17%。

三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序推进。20XX年第一期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270户5916人陆续喜迁新居;
20XX年实施的3782户19182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78户17688人),规划建设安置点2个,新建安置住房4377套。目前已开工1383套,占建房任务的31.60%。

四是教育精准扶贫惠及民生。发放贫困学生资助资金5208.52万元,资助学生71828人,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5所,完成春季中职招生2012人,对227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进行督导评估,开展辍学学生家访、劝返13718人次,劝返覆盖率100%,已劝返辍学学生共319人。

五是医疗健康保障落到实处。补偿贫困人口普通门诊77592人次,费用418.69万元,补偿城乡居民基本医保325万元;
补偿贫困人口住院11470人次,费用4325.80万元,补偿城乡居民医保3458.63万元。

六是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加强。解决4683户库存危房户,目前已启动危改3165户、竣工1151户,“三改”竣工1151户。

七是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跟踪到位。开发就业扶贫公益专岗6821个,安置贫困户1341人,落实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5850人,开展技能培训5103人,实现就业3490人,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培训7767户38012人,新增就业3803人,发放创业贷款100万元,各类补贴35万元,开展招聘会27场,入户走访企业30家、贫困户610户,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输送就为岗位20000余个。

八是大扶贫宣传格局初步形成。制定下发了《赫章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工作成效宣传实施方案》,向贵州《微扶贫》《多彩贵州网》《毕节日报》《毕节微扶贫》《赫章日报》等媒体申请发表经验典型文章36篇,被采用26篇,采用率为72.2%。

九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得到有效治理。2014—20XX年,我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04亿元,其中,中央资金5.584亿元,省级资金4612.47万元,市级资金3502.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6422.3万元。实施项目1222个,竣工项目1154个,项目竣工率为94%,使用资金5.77亿元,资金使用率82%。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今后,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相关工作要求,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和压实部门帮扶工作责任;
补齐农业产业结构参差不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给不足、补齐项目资金报账率滞后、农村基层组织弱化等“四块短板”,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两者之间的结合。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县、农产富县、文旅兴县“五大战略”为引领,持续深入推进“一棵树、一根葱、一只鸡、一个蛋、一头猪”五大产业向纵深发展,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到2020年按国家标准“减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强化漏评错评、错退治理常态化。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工作,提高精准识别质量,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做到“脱贫即出、返贫即入”。剔除不合条件的人口,及时纳入符合条件但遗漏在外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确保应扶尽扶。抓紧完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通过端口对接、数据交换等方式,实现户籍、教育、健康、就业、社会保险、住房、银行、农村低保、残疾人等信息与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有效对接,逐步形成指标统一、项目规范的贫困监测体系,为脱贫攻坚决策和工作指导等提供可靠手段和支撑。

(二)持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攻坚战。全面深入实施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对照产业选择、 农民培训、 技术服务、 资金筹措、 组织方式、 产销对接、 利益联结、 基层党建“ 八要素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效益,让所有参与产业革命的农户都能增收脱贫致富。按照“五线一重点”规划布局,实施“六个十万亩工程”,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以市场为导向,打好点面兼顾、长短结合、大小并举“组合拳”,大力推进“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发展核桃等经果林、养牛、食用菌、高山冷凉蔬菜、生态家禽、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扶贫,到2020年累计带动贫困人口6万人以上实现增收脱贫。

(三)织牢易地扶贫搬迁保障网。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结合农村公路“组组通”三年大决战,按照“通不了就搬、搬不了就通”的原则,严格建设标准,加快推广落实“五个三” 经验,对搬迁安置群众后续发展进行跟踪调查,有针对性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及时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计划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20XX年带动脱贫退出3.68万人以上。

(四)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硬仗。坚持把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作为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六大工程”,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全面突破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着力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让贫困学子安心就学,不让一户脱贫户因学返贫,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继续全面深化“政策叠加、三管齐下、全面覆盖”医疗扶贫模式,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减少生病,从根本上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合作医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 100%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在90%以上。严格按照“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精准脱贫和新一轮“六个小康”行动计划要求,着力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三改”工作。

(五)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将帮扶政策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光荣、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孝亲敬老等传统美德,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双手光荣脱贫、勤劳致富、服务社会。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着力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宣传推广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讲述脱贫攻坚好故事、弘扬脱贫攻坚正能量、奏响脱贫攻坚主旋律,逐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引领群众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宽裕”的振兴道路,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篇二】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贫困地区来讲,首要的事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把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为乡村振兴实施奠定基础。笔者通过对澄城县村集体经济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澄城县村集体经济现状

(一)资产情况

澄城县村集体资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土地,即通常讲的集体机动地8.24万亩。二是村组集体资产14.1亿元。按用途分,经营性资产1.36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2.7亿元;
按性质分,流动资产3743万元,固定资产13.7亿元。经营性资产100万以上的村40个,50-100万的村38个,20-50万的村46个,10-20万的村12个,1-10万的村17个,无经营性资产的村9个。20XX年底,有经营收入的村共97个,占行政村总数61%,其中,收入10-50万元的村2个,占1.3%,5-10万元的村45个,占28.1%,5万元以下的村50个,占31.2%。

(二)扶贫产业园经营模式

20XX年以来,澄城县以发展扶贫产业园为契机,积极壮大集体经济,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和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村集体自主经营型、村集体与企业合作经营型、村集体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型。采取村集体自主经营的村82个,占51.3%;
村集体+企业合作经营的村12个,占7.5%;
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经营的村66个,占41.2%。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以种植业为主的村143个,占89%;
以养殖业为主的村7个,占4.5%;
以种养结合为主的村3个,占2%;
以机井、果库等其他形式的村7个,占4.5%。

(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设立和内部治理结构情况

截止调研之日,全县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的村9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9%,完成成员界定的村137个,占86%,完成股权设置的村103个,占64%。已成立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均依法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其中,理事长由村书记兼任的村67个,由村委会主任兼任的村19个,其他人员担任的村5个;
监事长由监委会主任兼任的村66个,村书记兼任的村5个;
村主任兼任的村6个,其他人员担任的村14个。

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集体经济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环节。陕西省贫困退出“577”标准指出,对于“村出列”要有集体经济或合作组织、互助资金组织,是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澄城在村出列的时候,主要依托的是互助资金组织。中央脱贫攻坚巡视和成效考核,反馈给陕西的问题就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发展集体经济是做好巡视考核问题整改、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好的事情。

(二)发展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执政的重要保障。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是靠好的带头人和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现在在农村,一些党员干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所削弱。穷家难当,不能给群众提供必要的服务,更不要说带领群众致富增收。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三个要素,农村党支部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必须要有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抓好集体经济不单纯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

(三)发展集体经济是引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税费改革后,农村党组织同群众之间利益链接越来越少,村级集体经济是集体所有、村民共有,是党群之间最好的利益链接点。有了集体经济,村级才能更好地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才能确保不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引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解决好村集体没钱办事的问题,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三、发展集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澄城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村民的参与度不高。联产承包制实行30多年来,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已形成定势。长期以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分的很彻底,统的很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农户的认识还不到位,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畏难情绪。一些农户心存顾虑,缺乏参与市场、股份合作的积极性,对通过村集体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不足。

二是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从实际情况来看,澄城大部分行政村“家底”不厚,除村活动场所、学校等公益性资产外,能用于经营获得收入的就是少量保留下来的集体土地,集体“存款”基本没有,导致发展集体经济困难重重。特别是在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村,发展集体经济更是困难重重。

三是发展集体经济人才紧缺。目前农村普遍面临很多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务工或创业的现实,多数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老经验用不上,新知识学不懂,有资源条件不会用,有集体经济不会管。多数村对后期发展扶贫产业园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无长远规划,抓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高,村级集体经济后劲不足。

四是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村集体、企业、合作社、群众的分红机制缺乏书面约定,各自之间职责不清,权利、义务不明,必要的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内部监督等制度缺失。产业园的收入支出公开透明度不高,村民关注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往往存在“村上干,村民看”的现象。

四、措施和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需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

(一)加快组织设立步伐。抓住陕西省被列为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机遇,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完成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压茬推进,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办理相关手续并顺利运行,尽快实现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

(二)规范集体运行机制。指导村级完善农村财务各项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农村集体资产台账和农村集体财务账,严格规定集体资金的使用原则,管好用好集体资金 ,防止集体资产被侵占,保障集体经济所有成员利益。根据各村产业园实际情况,指导制定园区管理、股权设置、收益分配、内部监督等相关制度,规范园区的运营管理,确保集体经济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三)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定期排名通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用考核手段倒逼集体经济发展。加大支持力度,整合相关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协同推进、合力发展”的原则,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重点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

(四)管好用活资源资产。利用清产核资成果,进一步挖潜开源,鼓励村集体充分挖掘、整合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各类集体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实现集体资产效益最大化。强化监督管理。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五)加大引智引才力度。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注重加大引智引才力度,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招聘、引进大学生村官、复转军人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引导其依法参选进入村集体经济组织任职。发挥乡情纽带,宣传政策红利,鼓励和吸引在外能人、退休干部、工商人士返乡,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投身村集体经济事业发展。


【篇三】

市委、市政府: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市“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据《20XX年度协商工作计划》(高办发〔20XX〕18号)要求,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主要问题

(一)乡村人口流失严重。目前,我市农村最大的问题是人丁不兴旺,直接导致产业不兴旺,更谈不上乡村振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学校撤并和儿童进城上学,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镇,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现在乡村人口比以前大幅下降,一些村的常住人口不足户籍人口的一半,号称“老人村”、“光棍村”、“空巢村”。农民少、农民老,致使乡村冷落、产业凋敝、经济衰退,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撂荒”现象。人口的流失必然造成人才的流失。据调查统计,我市每年考入各类二本B类以上大学2000多人,而能回乡就业的不足千人,从名牌大学回来的更是凤毛麟角。全市青壮年乡土实用人才严重短缺。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交通方面,全市乡村道路总长达1067.2公里,其中:二级公路76.3公里、三级公路322.7公里、四级公路668.2公里,分别占到总里程的7.2%、30.2%和62.6%,低等级公路占比较大,安全和防护性能差,造成交通事故频发。一些偏远山村缺少公交,出行不便。

二是饮水方面,全市445个行政村有310个村存在饮水困难,有130个村饮水问题严重。

三是“双供”方面,80-90%的行政村尚未实现集中供暖、供气,“煤改气”、“煤改电”因费用过高而推进缓慢。

四是人居环境方面,垃圾乱堆乱放现象时有发生,垃圾填埋场所不足,分类处理不到位。绝大多数村庄没有排水设施,大量废污水直接排到附近沟渠、河道和农田之中。农业面源污染也较为严重。

(三)乡村公共服务不到位。

一是教育方面,缺乏教师、缺乏学生、学校撤并,现有的乡村已经满足不了农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二是医疗卫生方面,1.农村缺医少药,群众看病不方便;
2.乡村医生缺少技术过硬人才,整体素质差,有的病人看不了;
3.报销比例偏低,农民看不起病。

三是养老方面,孤寡老人多、养老机构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乡村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等也较为落后。

(四)乡村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一是涉及千家万户的传统农业还是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玉米为主,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占到粮田面积的80%以上,经济效益不高,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现代农业方面,全市正在打造的生猪、蔬菜、黄梨、丝绸四大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不强,精深加工程度低,产业关联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引领作用不大。

三是农产品品牌杂乱,规模小,营销手段落后,质量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四是产业转型方面,作为资源型地区,随着煤矿整合和环保整治,大量传统企业纷纷关闭,而新的高科技项目和企业又未能接续上来,实现转型升级还有较大差距,使乡村居民就业日趋困难,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五)乡村基层组织后劲不足。

突出表现为:一是干部老化。全市支、村“两委”干部中,46—60岁的占到62.3%,年轻后备干部严重短缺。

二是作用发挥不够。农村缺乏带头人、领头雁。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比较严重,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出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出来,不能胜任带领群众实现乡村振兴。

此外,我市尚未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组和有权威的工作机构。农委牵头力度不够,其他单位仍是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

二、意见和建议

(一)促进人的振兴。农村要振兴,首先是人的振兴,必须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生活的便利、舒适,才愿意回到农村、留在农村。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对农村水、气、暖等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张峰供水东延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重点发展连片集中供暖,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

二是推进乡村公路建养一体化,以长晋高速神农互通、高沁高速马村互通、高陵高速北诗互通和旅游路的连接联通为节点,加快“太行一号”国家风景线高平段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以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生活圈”。为偏远村庄增设小型公交,构建便捷的交通体系。

三是推进农村有线宽带、网络电视、无线信号等信息网络建设,合理布设便民超市、银行网点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

2.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要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在千人以上的中心村规划建设一所标准化小学和幼儿园,确保农村儿童能够就地就近上学。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水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集团的作用,改善乡村卫生设施条件,推进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下沉,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加强基层家庭医生能力培训,确保普通疾病可以在村内完成诊疗。

三是逐步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充分利用乡镇卫生院资源,构建养老、康复、医疗一体化机制,采取日间照料、医养结合、抱团养老等多种方式,实现老有所养。

四是加大土地政策扶持力度,集体土地不仅能用于出租房,还可以用于旅游和康养服务,为发展“农林文旅康”、特色小镇匹配建设用地,满足外来人口“吃住行游购娱”。

3.加强生态建设。

一是推进“厕所革命”。以改水改厕为重点,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推动乡村全域旅游发展。

二是推行“统一下水道”工程。规划好上水、下水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加大生态环保建设投入,避免河道成为排污道,减轻丹河污水处理负担。

三是推进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加强垃圾中转站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三年攻坚行动。

4.加强文化建设。

一是建设文化阵地。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建设好、维护好乡村健身器材、农村书屋、文化站等健身娱乐设施场所。

二是支持群众自主开展。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发展,开展具有高平地域特色的“农民丰收节”、农民运动会等乡村文化活动,力求每个行政村建立一支人员比较稳定、经常开展活动的群众文艺团队。

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或捐助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设备、资助文化活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促进产业的振兴。

一是推进产业化。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力度打造生猪、黄梨、丝绸、蔬菜四条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继续搞好农林文旅康示范区建设和整体推进工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一体化经营。

二是推进品牌化。打造“神农”这个龙头品牌,将本地特产“四明山”和“侯庄”苹果、“朱门红薯”、“铁炉贡梨”、“高平大黄梨”、“玉露香韩梨”“神农氏小杂粮”等品牌整合到“神农”这个龙头品牌下,叫响叫亮,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是推进特色化。利用我市富硒土壤资源优势,开发建设红薯、蔬菜、小杂粮等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全市功能农业发展。

四是推进信息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养电商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在全市加快形成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服务新格局。

(三)促进组织的振兴。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要贯彻中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尽快成立市乡两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组,成立相关工作机构,抽调精兵强将,强化综合协调,科学制定规划,认真落实责任,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二是提高干部能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将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规划,分级分类对村干部开展教育培训,建立村干部示范教育基地,开展网络直播教学,加强外出学习,提升“领头雁”致富能力。

三是培养年轻干部。加强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派驻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工作。按照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标准,打破个人身份、职业的界限,注重从大学生村官、村民组长、复员退伍军人、农村致富青年中发展党员,培养村级后备干部。

四是培育乡土人才。要通过设立“土专家”人才库,把散落在农村各行各业的“田秀才”、“土专家”找出来、培养好、用到位,把在外从事经营、管理、销售、电商等各类人才吸引回来,鼓励他们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带动更多农民发家致富。

【篇四】

根据总队农业处“乡村振兴之路”调研部署,5月份,新昌调查队抽选了羽林街道青山头村和镜岭镇下潘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农户等方式,对上述两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归纳其发展的经验,查找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结合相关理论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意见及建议,并以此为蓝本,为地方政府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措施。

一、基本情况

(一)经济发展较快村—青山头村。羽林街道青山头村,位于县城东部,交通便利,104国道贯村而过。全村现有常住人口1802人,其中外来人口1214人。青山头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属于新昌工业园区的核心区域,驻有华佳热电、中财管道、超力轴承等大中型企业,以及个私企业60余家。

增收致富方面:根据大样本轮换摸底调查数据,20XX年该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45元。居民增收途径主要分成外出务工和房屋出租两块,其中,外出务工主要集中在县内大中型企业,主要从事轴承、制药、冷配等制造业企业生产。房屋出租收入主要分成两块:一是村民自有房屋出租。2007年,该村通过集资建房的方式,以700元/平方米的成本价,向全村每户家庭划拨104国道沿街套房和店面房各1套,可以为全村每户家庭带来了4-5万/年的租金收入。二是村集体经济分红。村里成立了新昌县青都置业有限公司和新昌县盛茂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房地产9.3亩,建成92套商品房和16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以1.5万/股、总计600股的规模,向全体村民招股,并承诺按照“集体、村民三七开”的比例分配利润。

新农村建设方面:近年来,青山头村面貌变化很大,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首先,村内道路基本铺设了水泥路,干净整洁、宽敞方便。现在拥有私家车的农民越来越多,道路条件的改善,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次,车辆违章乱停现象得到有效整治。2016年,村两委班子通过“先告知-后规劝-再强制”的方式,联合街道办事处和辖区派出所,顶住外省人员抱团冲击的压力,对货车违停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并铺设了停车位地锁90多个,在巩固整治成效的同时,为村集体经济创造9万/年的收入。三是,20XX年收回村老办公室租权(1.2万/年),改建成老年活动室,村民休闲娱乐有了新去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四是,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环境卫生有专门的保洁员定时、定点清理,村委还规定了每月5日的“全民清洁日”和15日的“党员活动日”开展卫生大扫除,村容村貌较之从前都有很大改善。四是,土地资源极度短缺。新昌县工业快速发展产生的用地需求,使得青山头村的平整土地几乎被园区全部征用,导致村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目前,由于土地资源短缺,村办公大楼尚蜗居在居民楼中,文化礼堂建设更无从谈起。

社会民生方面:建成5家农村综合超市(含农村淘宝店)和1家村卫生室,让群众不出村即享受到了便捷的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参保面不断扩大,失土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多方筹集资金对村中唯一的贫困户进行帮扶(尿毒症患者,夫妻离异),加快农村危旧平房改造,推广高效燃气清洁炉具等。

(二)经济发展滞后村—下潘村。镜岭镇下潘村位于新昌县城西南32公里处,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属磐安县大盘山脉与新昌县鞍顶山脉的交接地段,村内没有历史人文遗迹和显著自然风光。全村有土地面积1790亩,其中耕地521亩、林地951亩,现有常住人口957人,其中外嫁入村中少数民族妇女32人。

增收致富方面:根据大样本轮换摸底调查数据,20XX年该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48元。下潘村村民大多数经营传统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种植,全村茶园面积700多亩,每个家庭平均拥有茶园2亩,采摘青叶可以获得2万元/年的收益;
另一方面,下潘村把加快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县人社局和镜岭镇开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截止到20XX年年底,全村共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00余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80%以上。其中举家外出130户,占全村总户籍的34.5%,呈现出明显的“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趋势。

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积极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河塘清洁、道路干净,原先脏乱废弃的小空地,改建成了整洁美丽的党建公园,村口新建了景观标识,整个村庄呈现出新面貌。二是,村中违建建筑基本清理完毕。20XX年6月,镜岭镇联合县公安局、国土局、行政执法局等多个部门,组成了100余人的联合执法队伍,对下潘村违建房屋进行拆除,共计拆除违建房屋近50处,总面积10000余平方米。三是,村中主干道破损不堪。新镜线二期改建工程开工以来,转载建筑垃圾的重型卡车,均保持在60吨至70吨的超重运载,导致村中主干道严重受损,影响村民正常出行,并带来安全隐患。到目前为止,虽然村两委与施工单位协调过多次,但该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社会民生方面:建有1家农村综合超市和1家村卫生室,拥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能力,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以上。村中有低保户4-5人,主要依靠政府低保补贴生活,其中1人为盲人,生活较为困难。村中成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小组,积极参与化解矛盾纠纷、调解信访等工作,共同维护村庄稳定。

二、对制订“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政策的两点启示

启示一:坚持乡村振兴的农民主体地位。农民是乡村振兴具体工作的主要建设者和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振兴乡村要满足他们的需要,更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而在这个过程中,村两委班子无疑起到了“领头雁”作用。如青山头村的村主任认为:乡村振兴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推进道路、房屋和设施建设,还要重视产业兴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以及村庄治理、文明乡风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建设。近年来,青山头村在稳步推进“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强化党建对农村发展的引领作用的同时,还成立梁氏文化研究会,修订《梁氏族谱》,共邀县内及省内丽水、温州,上海的梁氏同仁,出资出力支持青山头村发展,甚至连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前香港特区首长梁振英也寄来捐款。

当谈及发展规划,该村村主任非常坦率地表示:20XX年的目标是向新昌县工业园区要求返还部分征用土地,用于村公共设施建设;
20XX年完成村集体开发的投资项目和村民招股;
2020年建成村办公大楼和文化礼堂。每年一个小目标,“小步缓走、稳打稳扎”的方式,不仅使得青山头村的发展游刃有余,而且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热爱乡土的带头人。村干部特别是主职干部,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更需要大力打造和激励。

启示二:坚持乡村有机振兴、特色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扎实有序;
既要有适度的高标准,又不宜“开空头支票”。例如,有的学者提出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来增加农业收入,使之达到社会平均水平甚至超过非农产业”,甚至要“消灭城乡收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地方政府如果以此为导向,如果面对“品相俱佳”的青山头村,尚可以有所作为;
但如果是“人财凋敝”的下潘村,盲目投入资金和力量,不仅最终难以实现目标,还可能形成政策误导,导致支持对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甚至丧失自我发展意识,会给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应该看到,乡村振兴不等于地域空间上所有村的振兴。随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人口和经济布局的适度集中化是难以避免的趋势。部分乡村的萎缩或消亡,可以为另一部分乡村更好地振兴创造条件。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村的客观情况,实现政策制定与措施实施的精细化和精准化。


【篇五】

由南江政协党组牵头,由县住建局、县农委、挡案局、文物局共同组成的调研组冒雨于20XX年7月5日上午驱车来到兴马乡罗岗村村委会,听取了乡政府和罗岗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乡村文化建设情况的介绍,影像观摩,实地走访调查任家大院的保护现状。之前还分别对金碑村,白坪村等进行了调研,对金碑村史馆、农耕文化建设,贡茶产业的培育,白坪村民宅的修复改告,马家祠堂的修善启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由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协作,我县古村落古文化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此次调研目的:进一步通过实地调查任家大院古村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深入了解该大院的历史与发展,追溯古村落的文化渊源。同时,通过数据分析由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了解当代人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意识情况,并借鉴金碑、白坪老宅的保护措施,为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可行性措施。

罗岗村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现状 罗岗村距离兴马乡人民政府12 公里,与通江接壤。村内有明清年间留下的任家大院古建筑,任氏家族三合院四合院共有七处,建筑独特,基本保存完好。明清时期任氏家族古碑墓群3 处,康氏明代金字碑,符氏牌坊碑,石雕工艺精美绝伦。独有国家级珍稀树种葵花树,直径达1 . 3 米,高30 多米;
古银杏树4 株,直径均在1 米以上,特别有一颗迎客松,矗立在罗岗村的最高处,守望着全村的每一个角落,招呼着过往的每一位客人,这些古树均已纳入国家挂牌保护。水泥路通村,泥碎路通户,已建平房51 座,重建川斗结构房11 座。目前,南江县住建局已完成申报的资料编制工作。

我县象罗岗任家大院古村落现有数量已经不多了,且分布范围分散。但保存基本完整、特色鲜明、历史文化价值高等特点,在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县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主要还处于探索阶段和对少数村庄的扶持,发展不平衡,差距大,起点低,建设与文化脱轨等,这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高度重视。

保护古村落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提升新农村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质量,成为我县新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农村建设大环境下,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古村落,开展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活动,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此次对罗岗村任家大院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文化发展的调研,分析古村落基础设施现状与文化的融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修复保护,开发利用及参观旅游等问题, 并提出建议思考。

十九大报告提出古村落的保护与有效的旅游开发问题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下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此,以我县兴马罗岗古村为例,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对任家大院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进行考察,对古村落、古墓群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优势实地调研.为古村落文化振兴提供了难逢的发展机遇。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由于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和误区,一些古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古村落正面临着瓦解甚至消亡的危险。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的古村落一旦毁坏,便意味着千百年来经过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消失,这种巨大的精神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因此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拥有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古村落的新农村建设中,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是必须面对的一个全新问题.在研究分析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必须以当地村民为主体参与其中。千百年来,乡村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如春风吹拂大地,正焕发起广袤乡村的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文化引领促进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勾绘出新时代中国乡村文化小康的美丽画卷,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之奋斗的目标。

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因此,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既是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调研思考,共同感到,抓好乡村文化振兴,应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多方筹措资金,高标准重点打造。有鉴于此,调研组对我县古村落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一)聚焦文化民生,着力创建“有文化品质”的新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小康坚持从规划入手,产建结合,设施配套,村史馆是乡村文化的缩影,具备条件的一定要建设好。为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文化与产业嫁接,广开收入来源,发展乡村旅游,古村落,古墓碑是最佳文化载体。让老百姓记住乡愁,获得感稳当,幸福感踏实。

(二)聚焦乡风文明,着力创建“有文明风尚”的新乡村。乡村文化振兴是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的思想基础和行动保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发挥人文精神支撑和引领作用。

1发挥好文化对文明乡风的引领作用。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目标,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明乡风活动,乡村建设要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挖掘历史文化内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镇是执行的主体,在决策中必须与乡村振兴战略接轨。如开办夜校道德讲堂、建好文明劝导服务队伍、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订立村规民约、建好文化宣传墙、开展创评活动,将文明乡风培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固化成为群众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

2发挥好文化对精神风貌的重塑作用。

在对当地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传承转化的同时,广泛开展“寻找新乡贤、学习新乡贤”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拓展和构建乡村文明新风时代内涵。围绕传承乡贤文化,积极谋划农村现实题材文化艺术创作,为推动重塑乡村文明注入强大正能量。

(三)聚焦传承保护,着力创建“有历史文化灵魂”的新乡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当地古村落文化保护,古墓群作为提升文化内涵的灵魂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让乡村更具魅力。建议县文物局将全县象罗岗村有价值的古墓碑群申报为省重点文物或县文物保护单位。

1在规划中保护好乡村风貌。

在乡村规划建设中,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把保留传统乡村文化风貌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县文物局与住建局、农委等保持勾通,合作利用好文化遗产。尤其是旧民宅、名木古树、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等发掘保护的规划设计,发掘每个村的人文、生态特色内涵,打造文化长廊、文化团队、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品牌,搞好“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规划设计。

2在建设中延续好乡村文脉。

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整合资金,尊重历史记忆,保护好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旧民宅及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请专家团队来规划,让当地村民积极献策建议,参与管理。在民居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使其与乡村建设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充分彰显文化魅力,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人。

3在传承中发展好乡村技艺。

扎实开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支持开展非遗申报、技艺传承、专利申报等工作,推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建设,不断拓展各级非遗项目保护性生产,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对非遗进行研究、创意开发,把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四)聚焦产业发展,着力创建“有内生活力”的新乡村。我县乡村文化底蕴丰厚,特别是县域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及田园风光都为发展全县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要牢固树立全局谋划、全方位推进、全时空统筹、全要素配套、全产业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大文化旅游发展观,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

1依托田园生态风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紧紧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满足游客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果园游憩、品尝农家饭菜、采摘绿色菜果、享受乡土文化等需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2依托乡土文化培育特色品牌。

结合特色民俗和乡土文化等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手工艺、文艺和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一点一打造,一点一策,用艺术的眼光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特色文化乡村。

3依托全县旅游壮大文化业态。

将文化与旅游、农业、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将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联系起来,培育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精心打造多元“文化+” 综合体,形成一院一处景、 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全县大美格局。把文化投入当作硬实力来对待,列入规划,将文化之魂植入到乡村建设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为此,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把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上来,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


【篇六】

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协商计划,4月至6月,市政协副主席沈伟、彭少鸣、杨林秀带队围绕“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课题,先后深入宣州、广德、泾县、旌德实地调研,召开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农业部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338份,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并赴成都、天长学习考察。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改革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统筹谋划综合改革,狠抓关键环节突破,突出重点任务落实,基本确立改革主体框架,创造了许多鲜活经验。通过农村改革的实践探索,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激活了发展动能,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问卷调查表明,80%以上受众对我市实现乡村振兴有信心,对“三农”工作的综合满意率达70%以上。

一是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效显著。全市共完成承包地确权面积280万亩,颁发证书55.7万份。流转土地总面积123.61万亩,流转率44.8%;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成交易57宗1557万元;
31个农民合作社开展土地股份试点,入股农户2724户、土地面积1.3万亩。省级、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达44家、252家,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40个、378个。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已达767个,托管服务总面积53.36万亩,14.26万户农户受益。

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有力。坚持全面部署,整市推进。截至今年5月底,502个村完成改革,占60%。量化经营性资产33.48亿元,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28.93万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502个。完成产权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累计分红386.7万元,集体经济“空壳村”消除,774个村经营收益超过5万元。旌德县被农业部和中农办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20XX年共有65个村实现分红206.66万元。

三是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稳步扩大。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开展“三变”改革村249个,实施产业项目362个,村集体投入资金1.36亿元、土地山场等资源6895.3亩、房屋等经营性资产1.26万平方米;
入股农户32221户,投入资金560万元、土地12029.2亩;
财政资金及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投入7229.2万元;
村集体入股收益2948.06万元,农户入股收益590.99万元。涌现出宣州棋盘村、郎溪新和村、广德焦村、宁国甲路村、泾县九峰村、绩溪梧川村、旌德路西村等改革典型。

四是集体林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积极探索。紧紧抓住国家集体林地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的契机,开展林地经营权流转证试点。截至20XX年底,全市确权发证面积970.6万亩,发证率98.6%;
林权流转面积132.9万亩、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237.9万亩、林权抵押贷款总额38.3亿元,荣获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宣州区已完成农村不动产(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累计发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8949万元;
宁国市率先实施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
旌德县已颁发四例12本“三权分置”不动产权证书,其中1本不动产权证成功贷款10万元。

二、当前农村改革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三农”工作点多面广,农村改革错综复杂。从调研情况看,推进农村改革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深入剖解难题,认真研究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深化农村改革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推进不够有力。农村改革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难度大、要求高、任务重,一些地方和部门、基层干部对农村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怕难、怕烦、怕乱的思想顾虑,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农村人口结构对深化改革带来诸多不利因素,相当一部分村集体资产少,加上宣传发动不够充分,收益分配的期望值高和实际“分红”少、预期时间长的落差,导致农民参与改革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各县市区工作进展不平衡,少数地方仍在小范围内试点,没有整体推进;
部分县级实施责任和乡镇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改革路径不够明晰,统筹推进不够有力,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进展较慢。

(二)从事“三农”工作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改革要求。从实施主体来看,“三农”队伍不适应工作需要。村干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老经验用不上,新知识学不会,又缺乏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改革的闯劲和能力普遍不足。农村实用人才紧缺,从事种植养殖业的人才相对多,开拓型的管理运营人才相对少。农技农经队伍力量薄弱,工作经费和项目资金落实不到位,基层农经体系亟待健全。从运营管理来看,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尚未对运行经费保障、集体资产监管及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明确和细化,集体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缺乏空间、后劲不足等问题。有的村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
有的村缺乏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集体资产资源运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农村改革仍面临诸多瓶颈。从法律层面来看,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改革后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尚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物权法》和《担保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不得用于抵押,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也不能用于抵押,房地一体流转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从政策保障来看,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后的“三会”(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健全,股权“退出、转让、继承”问题复杂,税费征收尚无优惠政策,管理运营面临诸多风险。乡村规划缺乏整体性,如旌德县路西村空中茶园项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集镇规划没有很好地衔接,无法建造附属物。从发展基础来看,全市各地村情千差万别,很难套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解决。多数村以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为主,集体经济薄弱,有的是负资产,不具备股权分红的条件;
经营性资产总量较大的城中村、城郊村及经济发达村矛盾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任务艰巨。

(四)深化农村改革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财政“三农”供给相对不足。涉农项目资金有限,在实际操作中资金整合也缺乏制度支撑,资金使用效益不高。20XX年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23.3亿元,与滁州市53亿元的支出差距很大。金融保险服务比较滞后。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与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并存,“三变”改革中股权估值与抵押率设定难、信贷抵押资产处置难,支持“三变”改革信贷产品少,需求满足率低。农业保险品种单一、覆盖面窄、赔付标准低的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农业科技支撑较为薄弱。我市现有的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创新体系、示范推广体系和产业开发体系还不健全,示范带动作用还不突出。超过60%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对农业科技重要性认识不足,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容错机制尚未建立。作为农村改革的具体操作者、探索者承担着各种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各种巡视、审计等问题导向背景下,担心顾虑多。如在探索“村集体+社会资本+村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果市场运营出现亏损,是否会追责。

三、深化农村改革的意见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工程。当前我市农村改革已经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广泛动员、形成共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更加注重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有效释放改革红利,破解发展难题,打造农村改革的“宣城样板”,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力推进农村改革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扎实苦干。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清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抢抓宣城作为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的重大机遇,准确领会和把握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部署要求,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各地要组建工作队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政策巡回宣讲;
要在市、县两级党校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异地观摩学习,加强对涉农部门干部和乡镇村干部的精准培训;
既要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也要把改革先锋请上讲台现身说法,进一步激发农村改革的内生动力,汇聚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压实工作责任。要层层明晰职责,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指挥有力、配合有效、运转有序的责任体系,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做好容错纠错,激励各级干部担当作为;
要层层严格考核,将推进农村改革情况纳入市对县、县对乡、乡对村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明奖惩,促进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要层层检查验收,通过分组检查、随机抽查、座谈走访、测评评议等方式,对农村改革工作进行督导规范,确保改革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推动改革工作抓实见效。

(二)把握实质、明确重点,聚焦农村改革的关键领域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管长远、管根本、管全局的重大改革,要充分保障村民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运营机制。对于集体经营性资产少的村,重点是摸清家底、界定成员,规范村集体的财务管理,建立起产权明晰的集体产权制度,为后续改革奠定扎实基础。对于经营性资产大的村,尤其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发达村,要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开展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分配、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试点,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

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关键在于放活经营权。学习成都等地做法,加强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程序、规则、流程,推进产权信息化管理和电子化交易。推动“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建立闲置农房(宅基地)盘活利用和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政策机制,加快释放农村沉睡资产。督促各地尽快出台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登记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林权收储担保中心建设,落实资本金和财政1.5‰林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金。

农村“三变”改革关键在于促进“三变”经营主体做大做强。贯彻落实《安徽省财政支农资金变股金实施办法》,支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用活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增加村集体特别是农民收入。引导现有的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组建产业联合体,促进规模经营。积极支持村级组织和外出务工人员、产业带头人、致富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大学生等领办创办生产型、加工型、商贸型、物流型、乡村旅游型等经营主体,带动广大农民参与“三变”。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资源禀赋,包装一批“三变”发展项目,通过精准招商,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三变”改革。

(三)统筹指导、精准推进,切实保障集体和农民权益

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模式。加强对新组建的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指导和跟踪督查,推行企业化治理,进一步健全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决策运营机构,逐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提高组织规范化水平。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模式,让各类经营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促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协同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回购、返租、入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集体经济的投资主体,鼓励以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等使用权、经营权入股。要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防止集体经济被侵占支配,防止被外部资本吞并控制。

创新促进集体经济多元发展路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村集体经济没有合适的发展项目占71%,实质是有资源条件不会用,有集体经济不会管。要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按照“因村制宜,一村一策”要求,与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培育、乡村旅游发展、产业扶贫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集体稳定盈利、农民持续增收。要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根据“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加快土地、林地、宅基地和水面流转,积极发展特色种养殖、特色水产、林下经济、休闲旅游、民宿经济等产业。临近城镇或工业园区的村可利用闲置农房和集体建设用地兴办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或用于小微创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二三产业;
由合作社出面对接项目单位,承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有偿服务等劳务项目;
将股份经济合作社资产资源量化折股,参股经营稳健的工商资本或龙头企业,定期按股分红。

(四)创新机制、强化保障,实施更为精准的扶持政策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贯彻省政府《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公共财政要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持续加大投入,优化结构,统筹整合,盘活存量,确保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资金改基金、拨款改股权、无偿改有偿”等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学习四川省井研县试点经验,组建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专家库,设立抵押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每年2000万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市本级要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发挥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强化农村改革人才保障。打破年龄、身份、地域等限制,广纳贤才,真正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选进村(社区)“两委”班子,成为改革的明白人、领头羊;
注重发挥老村干积极作用。加强合作社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土地流转纠纷仲裁员的培训,引进职业经理人和相关专业人才,加快培养农村产权经纪人队伍,提升集体经济管理运营水平。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重点项目向龙头企业“甲级队”倾斜,抓好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示范产业联合体创建。研究出台新时期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理顺机构,明确职责,充实力量,加强保障,充分发挥农经人员政策宣传员、信息发布员、技术推广员、纠纷调解员、新型经营主体辅导员和农村改革指导员作用。

突出农业科技支撑引领。完善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支持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列入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市级农业农村科技创新项目等给予资金扶持。理顺农业科技服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业行业协会、技术协会作用。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制定政策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促进农户节本增效。

【篇4】四川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6篇

【篇一】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进行有机衔接,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一、基本情况

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祥地,是中央统战部、台盟中央、深圳市福田区、重庆市北部新区对口帮扶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是《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贵州的10个贫困县之一,是贵州省13个同步小康发展困难县之一,同时也是贵州取消GDP考核的10个贫困县之一。赫章县总面积3250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456个行政村,总人口82.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87万人,占93.56%。现有扶贫开发重点乡镇8个、贫困村287个、农村贫困人口13.4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92%。

二、20XX年发展目标

20XX 年,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07亿元、8796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2%;
减少贫困人口3.99万人,72个贫困村(居)按省定标准出列,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870人,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11070人,引导11500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完成1860公里农村“组组通”公路、84公里农村公路,危房改造完成4683户,完成行政村公共卫生间和户用厕所改造年度计划;
调减低效传统玉米种植16.7万亩;
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87.5%、91%、90.55%;
每千人床位不低于4张、执业医师数不低于1.25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100%;
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完成46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4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3876元/年以上,儿童之家覆盖50%的村(居);
森林覆盖率达54.84%。

三、调研发现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深入到27个乡镇(街道)75个村(居)进行走访调研,参加县级领导带队集体调研活动8次,发现全县总体贫困程度较深,农业产业结构参差不齐,农村安全饮水严重不足,道路、院坝硬化资金缺口较大,部分村寨基层组织弱化,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在总体贫困程度方面。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0.2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3.37%,高出全省贫困发生率5.62个百分点。目前还有极贫乡镇6个,深度贫困乡镇1个(省级极贫乡镇河镇乡),贫困人口7059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6.87% ,市级极贫乡镇5个(分别为结构乡、安乐溪乡、德卓乡、双坪乡、铁匠乡),贫困人口20866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0.32%,有深度贫困村113个(含已出列的13个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5153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0.15%。总体来看,全县贫富差距较大,贫困程度较深。比如松林坡乡箐营村总人口1483人,其中贫困人口1035人,贫困发生率为69.76%;
水塘堡乡彬木箐村总人口702人,其中贫困人口469人,贫困发生率为66.81%;
铁匠乡处卓村总人口1209人,贫困人口630人,贫困发生率为52.11%。

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如达依乡、罗州镇、雉街乡、威奢乡、妈姑镇、哲庄镇、德卓镇等绝大多数乡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破碎,农业产业供水资源缺乏,难以推广现代高效农业和规模化产业。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和传统农业的影响,扶贫产业链延伸不够,虽然农产品产量较大,但由于农产品加工滞后,大量农产品集中上市,容易造成价格下跌、产品季节性滞销,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在农村安全饮水方面。总体缺口资金较大,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XX年6月,我县将全面解决59.671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全覆盖的目标;
但我县农村水利历史欠账多,发展基础差,缺口资金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缺口资金10亿元,其中,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缺口资金2.25亿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缺口资金7.5亿元,恒大帮扶援建产业供水设施建设项目缺口资金0.25亿元。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全县部分乡镇农村安全饮水还不能完全保障群众对生产生活的需要。如、双河街道大桥村、妈姑镇的马鞍山村、财神镇的营山村和双龙村、雉街乡的雉街村和大凉山村、双坪乡的红卫村、铁匠乡的共同村等,这些村寨若按国家标准实现贫困脱贫退出,还达不到指标要求。

在道路、院坝硬化等方面。由于山高坡陡、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按照“五个不能纳入实施”的原则,受“一组一路”和30户以下自然村寨暂不修建等条件制约,很多乡镇深度贫困村极难达到出列标准。目前需求串户路和院坝硬化最严重的乡镇有:双坪乡需求串户路246户,院坝硬化194户;
可乐乡需求串户路350户,院坝硬化376户;
德卓镇需求串户路268户,院坝硬化179户;
松林坡乡需求串户路284户,院坝硬化205户。按照省决战办“不得对项目、建设规模和融资资金进行随意调整”的要求,原项目延伸或缩短里程未予调整。一是我县尚未覆盖的30户以下边远贫困自然村寨约800公里通组路无资金来源;
二是串户路和院坝硬化缺口资金1.3755亿元,其中串户路硬化2355公里,缺口资金1.1775亿元;
院坝硬化36万平方米。

在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扶贫、结对帮扶等工作领域中,表现为贫困农户劳动致富的意愿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方面,如铁匠乡河山村、妈姑镇平原村等民族聚居村寨,面对帮扶干部定期上门走访、政策宣讲等行为,有不搭理、不配合等行为,有装穷装病,躺坐等吃政策饭的类型。部分“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尝到政策甜头后,行为也越学越精,以装病、装穷的方式主动向镇、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开口索要项目、资金、低保、兜底名额等现象。

四、亮点工作

今年“春风行动”以来,通过实践“五步工作法”,切实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年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聚焦“八要素”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成玉米调减16.69万亩,实现核桃补植补造10万亩,完成中药材种植10万亩、牧草10万亩、蔬菜16.36万亩、经果林12.22万亩,有效突破全县产业结构调整“5个10万亩”工程。

二是全力攻坚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20XX项目共451个800公里,累计完成路基792公里、路面729公里、投资29931万元,形象进度93.5%;
20XX项目共805个1405公里,累计完成路基1327公里、路面840公里、投资39451万元,形象进度70.17%。

三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序推进。20XX年第一期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270户5916人陆续喜迁新居;
20XX年实施的3782户19182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78户17688人),规划建设安置点2个,新建安置住房4377套。目前已开工1383套,占建房任务的31.60%。

四是教育精准扶贫惠及民生。发放贫困学生资助资金5208.52万元,资助学生71828人,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5所,完成春季中职招生2012人,对227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进行督导评估,开展辍学学生家访、劝返13718人次,劝返覆盖率100%,已劝返辍学学生共319人。

五是医疗健康保障落到实处。补偿贫困人口普通门诊77592人次,费用418.69万元,补偿城乡居民基本医保325万元;
补偿贫困人口住院11470人次,费用4325.80万元,补偿城乡居民医保3458.63万元。

六是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加强。解决4683户库存危房户,目前已启动危改3165户、竣工1151户,“三改”竣工1151户。

七是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跟踪到位。开发就业扶贫公益专岗6821个,安置贫困户1341人,落实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5850人,开展技能培训5103人,实现就业3490人,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培训7767户38012人,新增就业3803人,发放创业贷款100万元,各类补贴35万元,开展招聘会27场,入户走访企业30家、贫困户610户,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输送就为岗位20000余个。

八是大扶贫宣传格局初步形成。制定下发了《赫章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工作成效宣传实施方案》,向贵州《微扶贫》《多彩贵州网》《毕节日报》《毕节微扶贫》《赫章日报》等媒体申请发表经验典型文章36篇,被采用26篇,采用率为72.2%。

九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得到有效治理。2014—20XX年,我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04亿元,其中,中央资金5.584亿元,省级资金4612.47万元,市级资金3502.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6422.3万元。实施项目1222个,竣工项目1154个,项目竣工率为94%,使用资金5.77亿元,资金使用率82%。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今后,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相关工作要求,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和压实部门帮扶工作责任;
补齐农业产业结构参差不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给不足、补齐项目资金报账率滞后、农村基层组织弱化等“四块短板”,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两者之间的结合。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县、农产富县、文旅兴县“五大战略”为引领,持续深入推进“一棵树、一根葱、一只鸡、一个蛋、一头猪”五大产业向纵深发展,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到2020年按国家标准“减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强化漏评错评、错退治理常态化。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工作,提高精准识别质量,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做到“脱贫即出、返贫即入”。剔除不合条件的人口,及时纳入符合条件但遗漏在外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确保应扶尽扶。抓紧完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通过端口对接、数据交换等方式,实现户籍、教育、健康、就业、社会保险、住房、银行、农村低保、残疾人等信息与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有效对接,逐步形成指标统一、项目规范的贫困监测体系,为脱贫攻坚决策和工作指导等提供可靠手段和支撑。

(二)持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攻坚战。全面深入实施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对照产业选择、 农民培训、 技术服务、 资金筹措、 组织方式、 产销对接、 利益联结、 基层党建“ 八要素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效益,让所有参与产业革命的农户都能增收脱贫致富。按照“五线一重点”规划布局,实施“六个十万亩工程”,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以市场为导向,打好点面兼顾、长短结合、大小并举“组合拳”,大力推进“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发展核桃等经果林、养牛、食用菌、高山冷凉蔬菜、生态家禽、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扶贫,到2020年累计带动贫困人口6万人以上实现增收脱贫。

(三)织牢易地扶贫搬迁保障网。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结合农村公路“组组通”三年大决战,按照“通不了就搬、搬不了就通”的原则,严格建设标准,加快推广落实“五个三” 经验,对搬迁安置群众后续发展进行跟踪调查,有针对性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及时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计划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20XX年带动脱贫退出3.68万人以上。

(四)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硬仗。坚持把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作为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六大工程”,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全面突破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着力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让贫困学子安心就学,不让一户脱贫户因学返贫,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继续全面深化“政策叠加、三管齐下、全面覆盖”医疗扶贫模式,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减少生病,从根本上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合作医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 100%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在90%以上。严格按照“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精准脱贫和新一轮“六个小康”行动计划要求,着力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三改”工作。

(五)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将帮扶政策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光荣、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孝亲敬老等传统美德,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双手光荣脱贫、勤劳致富、服务社会。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着力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宣传推广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讲述脱贫攻坚好故事、弘扬脱贫攻坚正能量、奏响脱贫攻坚主旋律,逐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引领群众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宽裕”的振兴道路,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篇二】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贫困地区来讲,首要的事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把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为乡村振兴实施奠定基础。笔者通过对澄城县村集体经济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澄城县村集体经济现状

(一)资产情况

澄城县村集体资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土地,即通常讲的集体机动地8.24万亩。二是村组集体资产14.1亿元。按用途分,经营性资产1.36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2.7亿元;
按性质分,流动资产3743万元,固定资产13.7亿元。经营性资产100万以上的村40个,50-100万的村38个,20-50万的村46个,10-20万的村12个,1-10万的村17个,无经营性资产的村9个。20XX年底,有经营收入的村共97个,占行政村总数61%,其中,收入10-50万元的村2个,占1.3%,5-10万元的村45个,占28.1%,5万元以下的村50个,占31.2%。

(二)扶贫产业园经营模式

20XX年以来,澄城县以发展扶贫产业园为契机,积极壮大集体经济,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和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村集体自主经营型、村集体与企业合作经营型、村集体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型。采取村集体自主经营的村82个,占51.3%;
村集体+企业合作经营的村12个,占7.5%;
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经营的村66个,占41.2%。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以种植业为主的村143个,占89%;
以养殖业为主的村7个,占4.5%;
以种养结合为主的村3个,占2%;
以机井、果库等其他形式的村7个,占4.5%。

(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设立和内部治理结构情况

截止调研之日,全县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的村9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9%,完成成员界定的村137个,占86%,完成股权设置的村103个,占64%。已成立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均依法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其中,理事长由村书记兼任的村67个,由村委会主任兼任的村19个,其他人员担任的村5个;
监事长由监委会主任兼任的村66个,村书记兼任的村5个;
村主任兼任的村6个,其他人员担任的村14个。

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集体经济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环节。陕西省贫困退出“577”标准指出,对于“村出列”要有集体经济或合作组织、互助资金组织,是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澄城在村出列的时候,主要依托的是互助资金组织。中央脱贫攻坚巡视和成效考核,反馈给陕西的问题就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发展集体经济是做好巡视考核问题整改、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好的事情。

(二)发展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执政的重要保障。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是靠好的带头人和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现在在农村,一些党员干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所削弱。穷家难当,不能给群众提供必要的服务,更不要说带领群众致富增收。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三个要素,农村党支部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必须要有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抓好集体经济不单纯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

(三)发展集体经济是引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税费改革后,农村党组织同群众之间利益链接越来越少,村级集体经济是集体所有、村民共有,是党群之间最好的利益链接点。有了集体经济,村级才能更好地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才能确保不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引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解决好村集体没钱办事的问题,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三、发展集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澄城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村民的参与度不高。联产承包制实行30多年来,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已形成定势。长期以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分的很彻底,统的很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农户的认识还不到位,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畏难情绪。一些农户心存顾虑,缺乏参与市场、股份合作的积极性,对通过村集体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不足。

二是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从实际情况来看,澄城大部分行政村“家底”不厚,除村活动场所、学校等公益性资产外,能用于经营获得收入的就是少量保留下来的集体土地,集体“存款”基本没有,导致发展集体经济困难重重。特别是在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村,发展集体经济更是困难重重。

三是发展集体经济人才紧缺。目前农村普遍面临很多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务工或创业的现实,多数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老经验用不上,新知识学不懂,有资源条件不会用,有集体经济不会管。多数村对后期发展扶贫产业园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无长远规划,抓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高,村级集体经济后劲不足。

四是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村集体、企业、合作社、群众的分红机制缺乏书面约定,各自之间职责不清,权利、义务不明,必要的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内部监督等制度缺失。产业园的收入支出公开透明度不高,村民关注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往往存在“村上干,村民看”的现象。

四、措施和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需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

(一)加快组织设立步伐。抓住陕西省被列为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机遇,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完成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压茬推进,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办理相关手续并顺利运行,尽快实现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

(二)规范集体运行机制。指导村级完善农村财务各项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农村集体资产台账和农村集体财务账,严格规定集体资金的使用原则,管好用好集体资金 ,防止集体资产被侵占,保障集体经济所有成员利益。根据各村产业园实际情况,指导制定园区管理、股权设置、收益分配、内部监督等相关制度,规范园区的运营管理,确保集体经济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三)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定期排名通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用考核手段倒逼集体经济发展。加大支持力度,整合相关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协同推进、合力发展”的原则,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重点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

(四)管好用活资源资产。利用清产核资成果,进一步挖潜开源,鼓励村集体充分挖掘、整合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各类集体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实现集体资产效益最大化。强化监督管理。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五)加大引智引才力度。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注重加大引智引才力度,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招聘、引进大学生村官、复转军人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引导其依法参选进入村集体经济组织任职。发挥乡情纽带,宣传政策红利,鼓励和吸引在外能人、退休干部、工商人士返乡,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投身村集体经济事业发展。


【篇三】

市委、市政府: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市“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据《20XX年度协商工作计划》(高办发〔20XX〕18号)要求,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主要问题

(一)乡村人口流失严重。目前,我市农村最大的问题是人丁不兴旺,直接导致产业不兴旺,更谈不上乡村振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学校撤并和儿童进城上学,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镇,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现在乡村人口比以前大幅下降,一些村的常住人口不足户籍人口的一半,号称“老人村”、“光棍村”、“空巢村”。农民少、农民老,致使乡村冷落、产业凋敝、经济衰退,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撂荒”现象。人口的流失必然造成人才的流失。据调查统计,我市每年考入各类二本B类以上大学2000多人,而能回乡就业的不足千人,从名牌大学回来的更是凤毛麟角。全市青壮年乡土实用人才严重短缺。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交通方面,全市乡村道路总长达1067.2公里,其中:二级公路76.3公里、三级公路322.7公里、四级公路668.2公里,分别占到总里程的7.2%、30.2%和62.6%,低等级公路占比较大,安全和防护性能差,造成交通事故频发。一些偏远山村缺少公交,出行不便。

二是饮水方面,全市445个行政村有310个村存在饮水困难,有130个村饮水问题严重。

三是“双供”方面,80-90%的行政村尚未实现集中供暖、供气,“煤改气”、“煤改电”因费用过高而推进缓慢。

四是人居环境方面,垃圾乱堆乱放现象时有发生,垃圾填埋场所不足,分类处理不到位。绝大多数村庄没有排水设施,大量废污水直接排到附近沟渠、河道和农田之中。农业面源污染也较为严重。

(三)乡村公共服务不到位。

一是教育方面,缺乏教师、缺乏学生、学校撤并,现有的乡村已经满足不了农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二是医疗卫生方面,1.农村缺医少药,群众看病不方便;
2.乡村医生缺少技术过硬人才,整体素质差,有的病人看不了;
3.报销比例偏低,农民看不起病。

三是养老方面,孤寡老人多、养老机构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乡村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等也较为落后。

(四)乡村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一是涉及千家万户的传统农业还是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玉米为主,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占到粮田面积的80%以上,经济效益不高,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现代农业方面,全市正在打造的生猪、蔬菜、黄梨、丝绸四大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不强,精深加工程度低,产业关联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引领作用不大。

三是农产品品牌杂乱,规模小,营销手段落后,质量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四是产业转型方面,作为资源型地区,随着煤矿整合和环保整治,大量传统企业纷纷关闭,而新的高科技项目和企业又未能接续上来,实现转型升级还有较大差距,使乡村居民就业日趋困难,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五)乡村基层组织后劲不足。

突出表现为:一是干部老化。全市支、村“两委”干部中,46—60岁的占到62.3%,年轻后备干部严重短缺。

二是作用发挥不够。农村缺乏带头人、领头雁。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比较严重,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出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出来,不能胜任带领群众实现乡村振兴。

此外,我市尚未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组和有权威的工作机构。农委牵头力度不够,其他单位仍是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

二、意见和建议

(一)促进人的振兴。农村要振兴,首先是人的振兴,必须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生活的便利、舒适,才愿意回到农村、留在农村。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对农村水、气、暖等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张峰供水东延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重点发展连片集中供暖,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

二是推进乡村公路建养一体化,以长晋高速神农互通、高沁高速马村互通、高陵高速北诗互通和旅游路的连接联通为节点,加快“太行一号”国家风景线高平段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以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生活圈”。为偏远村庄增设小型公交,构建便捷的交通体系。

三是推进农村有线宽带、网络电视、无线信号等信息网络建设,合理布设便民超市、银行网点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

2.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要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在千人以上的中心村规划建设一所标准化小学和幼儿园,确保农村儿童能够就地就近上学。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水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集团的作用,改善乡村卫生设施条件,推进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下沉,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加强基层家庭医生能力培训,确保普通疾病可以在村内完成诊疗。

三是逐步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充分利用乡镇卫生院资源,构建养老、康复、医疗一体化机制,采取日间照料、医养结合、抱团养老等多种方式,实现老有所养。

四是加大土地政策扶持力度,集体土地不仅能用于出租房,还可以用于旅游和康养服务,为发展“农林文旅康”、特色小镇匹配建设用地,满足外来人口“吃住行游购娱”。

3.加强生态建设。

一是推进“厕所革命”。以改水改厕为重点,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推动乡村全域旅游发展。

二是推行“统一下水道”工程。规划好上水、下水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加大生态环保建设投入,避免河道成为排污道,减轻丹河污水处理负担。

三是推进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加强垃圾中转站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三年攻坚行动。

4.加强文化建设。

一是建设文化阵地。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建设好、维护好乡村健身器材、农村书屋、文化站等健身娱乐设施场所。

二是支持群众自主开展。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发展,开展具有高平地域特色的“农民丰收节”、农民运动会等乡村文化活动,力求每个行政村建立一支人员比较稳定、经常开展活动的群众文艺团队。

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或捐助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设备、资助文化活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促进产业的振兴。

一是推进产业化。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力度打造生猪、黄梨、丝绸、蔬菜四条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继续搞好农林文旅康示范区建设和整体推进工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一体化经营。

二是推进品牌化。打造“神农”这个龙头品牌,将本地特产“四明山”和“侯庄”苹果、“朱门红薯”、“铁炉贡梨”、“高平大黄梨”、“玉露香韩梨”“神农氏小杂粮”等品牌整合到“神农”这个龙头品牌下,叫响叫亮,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是推进特色化。利用我市富硒土壤资源优势,开发建设红薯、蔬菜、小杂粮等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全市功能农业发展。

四是推进信息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养电商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在全市加快形成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服务新格局。

(三)促进组织的振兴。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要贯彻中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尽快成立市乡两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组,成立相关工作机构,抽调精兵强将,强化综合协调,科学制定规划,认真落实责任,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二是提高干部能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将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规划,分级分类对村干部开展教育培训,建立村干部示范教育基地,开展网络直播教学,加强外出学习,提升“领头雁”致富能力。

三是培养年轻干部。加强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派驻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工作。按照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标准,打破个人身份、职业的界限,注重从大学生村官、村民组长、复员退伍军人、农村致富青年中发展党员,培养村级后备干部。

四是培育乡土人才。要通过设立“土专家”人才库,把散落在农村各行各业的“田秀才”、“土专家”找出来、培养好、用到位,把在外从事经营、管理、销售、电商等各类人才吸引回来,鼓励他们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带动更多农民发家致富。

【篇四】

根据总队农业处“乡村振兴之路”调研部署,5月份,新昌调查队抽选了羽林街道青山头村和镜岭镇下潘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农户等方式,对上述两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归纳其发展的经验,查找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结合相关理论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意见及建议,并以此为蓝本,为地方政府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措施。

一、基本情况

(一)经济发展较快村—青山头村。羽林街道青山头村,位于县城东部,交通便利,104国道贯村而过。全村现有常住人口1802人,其中外来人口1214人。青山头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属于新昌工业园区的核心区域,驻有华佳热电、中财管道、超力轴承等大中型企业,以及个私企业60余家。

增收致富方面:根据大样本轮换摸底调查数据,20XX年该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45元。居民增收途径主要分成外出务工和房屋出租两块,其中,外出务工主要集中在县内大中型企业,主要从事轴承、制药、冷配等制造业企业生产。房屋出租收入主要分成两块:一是村民自有房屋出租。2007年,该村通过集资建房的方式,以700元/平方米的成本价,向全村每户家庭划拨104国道沿街套房和店面房各1套,可以为全村每户家庭带来了4-5万/年的租金收入。二是村集体经济分红。村里成立了新昌县青都置业有限公司和新昌县盛茂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房地产9.3亩,建成92套商品房和16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以1.5万/股、总计600股的规模,向全体村民招股,并承诺按照“集体、村民三七开”的比例分配利润。

新农村建设方面:近年来,青山头村面貌变化很大,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首先,村内道路基本铺设了水泥路,干净整洁、宽敞方便。现在拥有私家车的农民越来越多,道路条件的改善,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次,车辆违章乱停现象得到有效整治。2016年,村两委班子通过“先告知-后规劝-再强制”的方式,联合街道办事处和辖区派出所,顶住外省人员抱团冲击的压力,对货车违停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并铺设了停车位地锁90多个,在巩固整治成效的同时,为村集体经济创造9万/年的收入。三是,20XX年收回村老办公室租权(1.2万/年),改建成老年活动室,村民休闲娱乐有了新去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四是,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环境卫生有专门的保洁员定时、定点清理,村委还规定了每月5日的“全民清洁日”和15日的“党员活动日”开展卫生大扫除,村容村貌较之从前都有很大改善。四是,土地资源极度短缺。新昌县工业快速发展产生的用地需求,使得青山头村的平整土地几乎被园区全部征用,导致村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目前,由于土地资源短缺,村办公大楼尚蜗居在居民楼中,文化礼堂建设更无从谈起。

社会民生方面:建成5家农村综合超市(含农村淘宝店)和1家村卫生室,让群众不出村即享受到了便捷的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参保面不断扩大,失土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多方筹集资金对村中唯一的贫困户进行帮扶(尿毒症患者,夫妻离异),加快农村危旧平房改造,推广高效燃气清洁炉具等。

(二)经济发展滞后村—下潘村。镜岭镇下潘村位于新昌县城西南32公里处,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属磐安县大盘山脉与新昌县鞍顶山脉的交接地段,村内没有历史人文遗迹和显著自然风光。全村有土地面积1790亩,其中耕地521亩、林地951亩,现有常住人口957人,其中外嫁入村中少数民族妇女32人。

增收致富方面:根据大样本轮换摸底调查数据,20XX年该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48元。下潘村村民大多数经营传统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种植,全村茶园面积700多亩,每个家庭平均拥有茶园2亩,采摘青叶可以获得2万元/年的收益;
另一方面,下潘村把加快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县人社局和镜岭镇开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截止到20XX年年底,全村共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00余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80%以上。其中举家外出130户,占全村总户籍的34.5%,呈现出明显的“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趋势。

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积极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河塘清洁、道路干净,原先脏乱废弃的小空地,改建成了整洁美丽的党建公园,村口新建了景观标识,整个村庄呈现出新面貌。二是,村中违建建筑基本清理完毕。20XX年6月,镜岭镇联合县公安局、国土局、行政执法局等多个部门,组成了100余人的联合执法队伍,对下潘村违建房屋进行拆除,共计拆除违建房屋近50处,总面积10000余平方米。三是,村中主干道破损不堪。新镜线二期改建工程开工以来,转载建筑垃圾的重型卡车,均保持在60吨至70吨的超重运载,导致村中主干道严重受损,影响村民正常出行,并带来安全隐患。到目前为止,虽然村两委与施工单位协调过多次,但该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社会民生方面:建有1家农村综合超市和1家村卫生室,拥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能力,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以上。村中有低保户4-5人,主要依靠政府低保补贴生活,其中1人为盲人,生活较为困难。村中成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小组,积极参与化解矛盾纠纷、调解信访等工作,共同维护村庄稳定。

二、对制订“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政策的两点启示

启示一:坚持乡村振兴的农民主体地位。农民是乡村振兴具体工作的主要建设者和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振兴乡村要满足他们的需要,更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而在这个过程中,村两委班子无疑起到了“领头雁”作用。如青山头村的村主任认为:乡村振兴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推进道路、房屋和设施建设,还要重视产业兴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以及村庄治理、文明乡风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建设。近年来,青山头村在稳步推进“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强化党建对农村发展的引领作用的同时,还成立梁氏文化研究会,修订《梁氏族谱》,共邀县内及省内丽水、温州,上海的梁氏同仁,出资出力支持青山头村发展,甚至连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前香港特区首长梁振英也寄来捐款。

当谈及发展规划,该村村主任非常坦率地表示:20XX年的目标是向新昌县工业园区要求返还部分征用土地,用于村公共设施建设;
20XX年完成村集体开发的投资项目和村民招股;
2020年建成村办公大楼和文化礼堂。每年一个小目标,“小步缓走、稳打稳扎”的方式,不仅使得青山头村的发展游刃有余,而且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热爱乡土的带头人。村干部特别是主职干部,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更需要大力打造和激励。

启示二:坚持乡村有机振兴、特色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扎实有序;
既要有适度的高标准,又不宜“开空头支票”。例如,有的学者提出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来增加农业收入,使之达到社会平均水平甚至超过非农产业”,甚至要“消灭城乡收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地方政府如果以此为导向,如果面对“品相俱佳”的青山头村,尚可以有所作为;
但如果是“人财凋敝”的下潘村,盲目投入资金和力量,不仅最终难以实现目标,还可能形成政策误导,导致支持对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甚至丧失自我发展意识,会给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应该看到,乡村振兴不等于地域空间上所有村的振兴。随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人口和经济布局的适度集中化是难以避免的趋势。部分乡村的萎缩或消亡,可以为另一部分乡村更好地振兴创造条件。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村的客观情况,实现政策制定与措施实施的精细化和精准化。


【篇五】

由南江政协党组牵头,由县住建局、县农委、挡案局、文物局共同组成的调研组冒雨于20XX年7月5日上午驱车来到兴马乡罗岗村村委会,听取了乡政府和罗岗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乡村文化建设情况的介绍,影像观摩,实地走访调查任家大院的保护现状。之前还分别对金碑村,白坪村等进行了调研,对金碑村史馆、农耕文化建设,贡茶产业的培育,白坪村民宅的修复改告,马家祠堂的修善启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由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协作,我县古村落古文化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此次调研目的:进一步通过实地调查任家大院古村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深入了解该大院的历史与发展,追溯古村落的文化渊源。同时,通过数据分析由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了解当代人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意识情况,并借鉴金碑、白坪老宅的保护措施,为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可行性措施。

罗岗村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现状 罗岗村距离兴马乡人民政府12 公里,与通江接壤。村内有明清年间留下的任家大院古建筑,任氏家族三合院四合院共有七处,建筑独特,基本保存完好。明清时期任氏家族古碑墓群3 处,康氏明代金字碑,符氏牌坊碑,石雕工艺精美绝伦。独有国家级珍稀树种葵花树,直径达1 . 3 米,高30 多米;
古银杏树4 株,直径均在1 米以上,特别有一颗迎客松,矗立在罗岗村的最高处,守望着全村的每一个角落,招呼着过往的每一位客人,这些古树均已纳入国家挂牌保护。水泥路通村,泥碎路通户,已建平房51 座,重建川斗结构房11 座。目前,南江县住建局已完成申报的资料编制工作。

我县象罗岗任家大院古村落现有数量已经不多了,且分布范围分散。但保存基本完整、特色鲜明、历史文化价值高等特点,在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县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主要还处于探索阶段和对少数村庄的扶持,发展不平衡,差距大,起点低,建设与文化脱轨等,这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高度重视。

保护古村落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提升新农村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质量,成为我县新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农村建设大环境下,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古村落,开展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活动,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此次对罗岗村任家大院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文化发展的调研,分析古村落基础设施现状与文化的融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修复保护,开发利用及参观旅游等问题, 并提出建议思考。

十九大报告提出古村落的保护与有效的旅游开发问题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下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此,以我县兴马罗岗古村为例,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对任家大院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进行考察,对古村落、古墓群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优势实地调研.为古村落文化振兴提供了难逢的发展机遇。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由于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和误区,一些古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古村落正面临着瓦解甚至消亡的危险。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的古村落一旦毁坏,便意味着千百年来经过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消失,这种巨大的精神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因此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拥有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古村落的新农村建设中,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是必须面对的一个全新问题.在研究分析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必须以当地村民为主体参与其中。千百年来,乡村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如春风吹拂大地,正焕发起广袤乡村的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文化引领促进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勾绘出新时代中国乡村文化小康的美丽画卷,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之奋斗的目标。

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因此,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既是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调研思考,共同感到,抓好乡村文化振兴,应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多方筹措资金,高标准重点打造。有鉴于此,调研组对我县古村落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一)聚焦文化民生,着力创建“有文化品质”的新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小康坚持从规划入手,产建结合,设施配套,村史馆是乡村文化的缩影,具备条件的一定要建设好。为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文化与产业嫁接,广开收入来源,发展乡村旅游,古村落,古墓碑是最佳文化载体。让老百姓记住乡愁,获得感稳当,幸福感踏实。

(二)聚焦乡风文明,着力创建“有文明风尚”的新乡村。乡村文化振兴是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的思想基础和行动保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发挥人文精神支撑和引领作用。

1发挥好文化对文明乡风的引领作用。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目标,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明乡风活动,乡村建设要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挖掘历史文化内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镇是执行的主体,在决策中必须与乡村振兴战略接轨。如开办夜校道德讲堂、建好文明劝导服务队伍、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订立村规民约、建好文化宣传墙、开展创评活动,将文明乡风培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固化成为群众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

2发挥好文化对精神风貌的重塑作用。

在对当地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传承转化的同时,广泛开展“寻找新乡贤、学习新乡贤”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拓展和构建乡村文明新风时代内涵。围绕传承乡贤文化,积极谋划农村现实题材文化艺术创作,为推动重塑乡村文明注入强大正能量。

(三)聚焦传承保护,着力创建“有历史文化灵魂”的新乡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当地古村落文化保护,古墓群作为提升文化内涵的灵魂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让乡村更具魅力。建议县文物局将全县象罗岗村有价值的古墓碑群申报为省重点文物或县文物保护单位。

1在规划中保护好乡村风貌。

在乡村规划建设中,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把保留传统乡村文化风貌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县文物局与住建局、农委等保持勾通,合作利用好文化遗产。尤其是旧民宅、名木古树、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等发掘保护的规划设计,发掘每个村的人文、生态特色内涵,打造文化长廊、文化团队、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品牌,搞好“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规划设计。

2在建设中延续好乡村文脉。

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整合资金,尊重历史记忆,保护好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旧民宅及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请专家团队来规划,让当地村民积极献策建议,参与管理。在民居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使其与乡村建设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充分彰显文化魅力,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人。

3在传承中发展好乡村技艺。

扎实开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支持开展非遗申报、技艺传承、专利申报等工作,推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建设,不断拓展各级非遗项目保护性生产,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对非遗进行研究、创意开发,把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四)聚焦产业发展,着力创建“有内生活力”的新乡村。我县乡村文化底蕴丰厚,特别是县域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及田园风光都为发展全县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要牢固树立全局谋划、全方位推进、全时空统筹、全要素配套、全产业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大文化旅游发展观,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

1依托田园生态风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紧紧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满足游客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果园游憩、品尝农家饭菜、采摘绿色菜果、享受乡土文化等需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2依托乡土文化培育特色品牌。

结合特色民俗和乡土文化等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手工艺、文艺和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一点一打造,一点一策,用艺术的眼光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特色文化乡村。

3依托全县旅游壮大文化业态。

将文化与旅游、农业、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将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联系起来,培育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精心打造多元“文化+” 综合体,形成一院一处景、 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全县大美格局。把文化投入当作硬实力来对待,列入规划,将文化之魂植入到乡村建设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为此,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把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上来,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


【篇六】

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协商计划,4月至6月,市政协副主席沈伟、彭少鸣、杨林秀带队围绕“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课题,先后深入宣州、广德、泾县、旌德实地调研,召开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农业部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338份,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并赴成都、天长学习考察。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改革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统筹谋划综合改革,狠抓关键环节突破,突出重点任务落实,基本确立改革主体框架,创造了许多鲜活经验。通过农村改革的实践探索,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激活了发展动能,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问卷调查表明,80%以上受众对我市实现乡村振兴有信心,对“三农”工作的综合满意率达70%以上。

一是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效显著。全市共完成承包地确权面积280万亩,颁发证书55.7万份。流转土地总面积123.61万亩,流转率44.8%;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成交易57宗1557万元;
31个农民合作社开展土地股份试点,入股农户2724户、土地面积1.3万亩。省级、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达44家、252家,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40个、378个。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已达767个,托管服务总面积53.36万亩,14.26万户农户受益。

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有力。坚持全面部署,整市推进。截至今年5月底,502个村完成改革,占60%。量化经营性资产33.48亿元,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28.93万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502个。完成产权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累计分红386.7万元,集体经济“空壳村”消除,774个村经营收益超过5万元。旌德县被农业部和中农办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20XX年共有65个村实现分红206.66万元。

三是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稳步扩大。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开展“三变”改革村249个,实施产业项目362个,村集体投入资金1.36亿元、土地山场等资源6895.3亩、房屋等经营性资产1.26万平方米;
入股农户32221户,投入资金560万元、土地12029.2亩;
财政资金及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投入7229.2万元;
村集体入股收益2948.06万元,农户入股收益590.99万元。涌现出宣州棋盘村、郎溪新和村、广德焦村、宁国甲路村、泾县九峰村、绩溪梧川村、旌德路西村等改革典型。

四是集体林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积极探索。紧紧抓住国家集体林地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的契机,开展林地经营权流转证试点。截至20XX年底,全市确权发证面积970.6万亩,发证率98.6%;
林权流转面积132.9万亩、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237.9万亩、林权抵押贷款总额38.3亿元,荣获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宣州区已完成农村不动产(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累计发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8949万元;
宁国市率先实施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
旌德县已颁发四例12本“三权分置”不动产权证书,其中1本不动产权证成功贷款10万元。

二、当前农村改革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三农”工作点多面广,农村改革错综复杂。从调研情况看,推进农村改革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深入剖解难题,认真研究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深化农村改革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推进不够有力。农村改革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难度大、要求高、任务重,一些地方和部门、基层干部对农村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怕难、怕烦、怕乱的思想顾虑,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农村人口结构对深化改革带来诸多不利因素,相当一部分村集体资产少,加上宣传发动不够充分,收益分配的期望值高和实际“分红”少、预期时间长的落差,导致农民参与改革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各县市区工作进展不平衡,少数地方仍在小范围内试点,没有整体推进;
部分县级实施责任和乡镇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改革路径不够明晰,统筹推进不够有力,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进展较慢。

(二)从事“三农”工作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改革要求。从实施主体来看,“三农”队伍不适应工作需要。村干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老经验用不上,新知识学不会,又缺乏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改革的闯劲和能力普遍不足。农村实用人才紧缺,从事种植养殖业的人才相对多,开拓型的管理运营人才相对少。农技农经队伍力量薄弱,工作经费和项目资金落实不到位,基层农经体系亟待健全。从运营管理来看,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尚未对运行经费保障、集体资产监管及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明确和细化,集体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缺乏空间、后劲不足等问题。有的村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
有的村缺乏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集体资产资源运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农村改革仍面临诸多瓶颈。从法律层面来看,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改革后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尚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物权法》和《担保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不得用于抵押,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也不能用于抵押,房地一体流转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从政策保障来看,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后的“三会”(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健全,股权“退出、转让、继承”问题复杂,税费征收尚无优惠政策,管理运营面临诸多风险。乡村规划缺乏整体性,如旌德县路西村空中茶园项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集镇规划没有很好地衔接,无法建造附属物。从发展基础来看,全市各地村情千差万别,很难套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解决。多数村以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为主,集体经济薄弱,有的是负资产,不具备股权分红的条件;
经营性资产总量较大的城中村、城郊村及经济发达村矛盾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任务艰巨。

(四)深化农村改革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财政“三农”供给相对不足。涉农项目资金有限,在实际操作中资金整合也缺乏制度支撑,资金使用效益不高。20XX年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23.3亿元,与滁州市53亿元的支出差距很大。金融保险服务比较滞后。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与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并存,“三变”改革中股权估值与抵押率设定难、信贷抵押资产处置难,支持“三变”改革信贷产品少,需求满足率低。农业保险品种单一、覆盖面窄、赔付标准低的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农业科技支撑较为薄弱。我市现有的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创新体系、示范推广体系和产业开发体系还不健全,示范带动作用还不突出。超过60%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对农业科技重要性认识不足,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容错机制尚未建立。作为农村改革的具体操作者、探索者承担着各种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各种巡视、审计等问题导向背景下,担心顾虑多。如在探索“村集体+社会资本+村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果市场运营出现亏损,是否会追责。

三、深化农村改革的意见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工程。当前我市农村改革已经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广泛动员、形成共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更加注重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有效释放改革红利,破解发展难题,打造农村改革的“宣城样板”,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力推进农村改革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扎实苦干。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清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抢抓宣城作为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的重大机遇,准确领会和把握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部署要求,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各地要组建工作队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政策巡回宣讲;
要在市、县两级党校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异地观摩学习,加强对涉农部门干部和乡镇村干部的精准培训;
既要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也要把改革先锋请上讲台现身说法,进一步激发农村改革的内生动力,汇聚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压实工作责任。要层层明晰职责,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指挥有力、配合有效、运转有序的责任体系,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做好容错纠错,激励各级干部担当作为;
要层层严格考核,将推进农村改革情况纳入市对县、县对乡、乡对村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明奖惩,促进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要层层检查验收,通过分组检查、随机抽查、座谈走访、测评评议等方式,对农村改革工作进行督导规范,确保改革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推动改革工作抓实见效。

(二)把握实质、明确重点,聚焦农村改革的关键领域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管长远、管根本、管全局的重大改革,要充分保障村民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运营机制。对于集体经营性资产少的村,重点是摸清家底、界定成员,规范村集体的财务管理,建立起产权明晰的集体产权制度,为后续改革奠定扎实基础。对于经营性资产大的村,尤其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发达村,要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开展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分配、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试点,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

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关键在于放活经营权。学习成都等地做法,加强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程序、规则、流程,推进产权信息化管理和电子化交易。推动“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建立闲置农房(宅基地)盘活利用和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政策机制,加快释放农村沉睡资产。督促各地尽快出台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登记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林权收储担保中心建设,落实资本金和财政1.5‰林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金。

农村“三变”改革关键在于促进“三变”经营主体做大做强。贯彻落实《安徽省财政支农资金变股金实施办法》,支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用活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增加村集体特别是农民收入。引导现有的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组建产业联合体,促进规模经营。积极支持村级组织和外出务工人员、产业带头人、致富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大学生等领办创办生产型、加工型、商贸型、物流型、乡村旅游型等经营主体,带动广大农民参与“三变”。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资源禀赋,包装一批“三变”发展项目,通过精准招商,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三变”改革。

(三)统筹指导、精准推进,切实保障集体和农民权益

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模式。加强对新组建的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指导和跟踪督查,推行企业化治理,进一步健全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决策运营机构,逐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提高组织规范化水平。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模式,让各类经营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促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协同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回购、返租、入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集体经济的投资主体,鼓励以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等使用权、经营权入股。要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防止集体经济被侵占支配,防止被外部资本吞并控制。

创新促进集体经济多元发展路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村集体经济没有合适的发展项目占71%,实质是有资源条件不会用,有集体经济不会管。要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按照“因村制宜,一村一策”要求,与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培育、乡村旅游发展、产业扶贫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集体稳定盈利、农民持续增收。要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根据“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加快土地、林地、宅基地和水面流转,积极发展特色种养殖、特色水产、林下经济、休闲旅游、民宿经济等产业。临近城镇或工业园区的村可利用闲置农房和集体建设用地兴办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或用于小微创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二三产业;
由合作社出面对接项目单位,承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有偿服务等劳务项目;
将股份经济合作社资产资源量化折股,参股经营稳健的工商资本或龙头企业,定期按股分红。

(四)创新机制、强化保障,实施更为精准的扶持政策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贯彻省政府《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公共财政要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持续加大投入,优化结构,统筹整合,盘活存量,确保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资金改基金、拨款改股权、无偿改有偿”等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学习四川省井研县试点经验,组建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专家库,设立抵押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每年2000万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市本级要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发挥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强化农村改革人才保障。打破年龄、身份、地域等限制,广纳贤才,真正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选进村(社区)“两委”班子,成为改革的明白人、领头羊;
注重发挥老村干积极作用。加强合作社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土地流转纠纷仲裁员的培训,引进职业经理人和相关专业人才,加快培养农村产权经纪人队伍,提升集体经济管理运营水平。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重点项目向龙头企业“甲级队”倾斜,抓好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示范产业联合体创建。研究出台新时期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理顺机构,明确职责,充实力量,加强保障,充分发挥农经人员政策宣传员、信息发布员、技术推广员、纠纷调解员、新型经营主体辅导员和农村改革指导员作用。

突出农业科技支撑引领。完善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支持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列入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市级农业农村科技创新项目等给予资金扶持。理顺农业科技服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业行业协会、技术协会作用。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制定政策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促进农户节本增效。

【篇5】四川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根据全市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部署要求,市委副书记xxx同志围绕“立足xxx实际,推进乡村振兴”开展调研。我局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填写了调查问卷。并形成了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局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是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截止20xx年底,我市完成80%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剩余20%建设任务,并且将为已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510个行政村、社区进行设施设备提升,以利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小广场服务效能发挥。二是文化活动开展,今年计划开展“我们的中国梦20xx年‘欢乐进万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艺演出、流动图书服务进基层、文化遗产图片展、大美xxx摄影展、迎新春送春联等活动;
20XX年迎新春摄影展;
第五届民间艺术汇演;
“群文之星”周末大舞台;
“全民阅读季”活动,庆七一文艺汇演;
迎国庆文艺演出;
“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活动;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
各类书画展、摄影展等。

目前,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进入建设阶段,计划下月对建设情况惊醒督查检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提升工程已进入招投标阶段,计划招标完成后尽快配备。文化活动已开展完成“我们的中国梦20xx年‘欢乐进万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艺演出、流动图书服务进基层、文化遗产图片展、大美xxx摄影展、迎新春送春联等活动;
20xx年迎新春摄影展;
第五届民间艺术汇演。“全民阅读季”启动仪式将于本周末4月22日举行,拉开阅读季序幕;
“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活动进入招标阶段,计划下月底前开始送戏下乡活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思想认识有差距。市委、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力度不断加大,把文化建设纳入了全市科学发展绩效考核,但个别乡镇(街道)、村(社区)的重视程度不够,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仍然存在,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财政投入不足。我市属于资源枯竭地区,市级财政保障能力相对不足,而且由于基础差,历史欠账多,文化事业投入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我市送戏下乡演出费用只有xxx元每场,泰安市本级已达到xxx元每场,经济发达地区已达到每场10000元以上。

(三)队伍亟需强化。虽然每年组织培训,但因经费问题,培训次数有限。而且按照国家、省标准要求,全市文化人才结构不够理想,总量不足、断层断代、人员老化;
乡镇文化站存在混编混岗使用现象;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虽有服务人员,但多由村干部兼任,成为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瓶颈,亟需引入社会力量。

三、下一步的对策及意见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政府重要职能的体现,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逐步推进。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运行保障、人员培训、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要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文化在考核中的比重,重点对文化设施运行、经费保障、专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二)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要统筹文化资源,注重吸收运用市场、社会等非政府资源,按市场规律,提升资源运行效益,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如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在乡镇街道、中心村设立文化馆、图书馆分馆;
再如,建立农村文化资源库,把送戏下乡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资源形成文化“大礼包”,采用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由农民自行选定。二是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现在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落后,要制定针对农村文化发展的专门扶持政策,对落后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标准、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着力完善乡、村两级文化阵地运行长效机制,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有序开展。公共文化单位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参与。

(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文化惠民要紧接地气,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深入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进校园等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农村、社区、机关、广场和校园文化。要精心策划特色文化品牌,组建群众文艺队伍,适时举办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统筹抓好专业队伍、庄户剧团、基层文化带头人建设,不断提高全市文化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民间艺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基层文化建设的带头人。二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机制。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职人员,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文化服务队伍。三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待遇,在考核中,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员、文化带头人给予奖励或表彰,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优先提拔重用。

(六)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培训机制。一是持续推进“金种子”培训工程,坚持“菜单式”培训,在充分征求基层意见的基础上,深入基层组织民间舞蹈、戏曲培训。二是深入推进“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深化与xxx的合作,开展琴棋书画、茶道和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活动。三是持续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培训工作,开展群众性美术、书法、摄影、声乐等专业培训班。

推荐访问:合集 范本 振兴 四川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本(合集) 四川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四川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版权所有:凯歌秘书网 201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凯歌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凯歌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渝ICP备19017109号-2